张学良公馆游记
作者:李欣玥   编辑:熊晓芬   发布时间:21-04-15      点击:

西安城内的建国路,车辆南来北往,一如平常。道路两旁,冬日的暖阳静静地从缝隙中投下,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树影,行人来来往往,也不时驻足,拍照留念,然后接着赶路,各忙其事。跨越近百年风雨,时移世易,风云谈判、战火硝烟,那些人与事早已随光阴消逝不见,而少帅故居依然如旧,安然坐落。如今,张学良公馆,即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是全国及陕西省和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某日的下午两点左右,我来到这里。

走进大门,迎面可见三座三层朴素庄重的西式砖木结构楼房,三楼四周均以砖砌筑,大门均开在北墙,这便是公馆的东楼、中楼以及西楼。经历了一个世纪,整座建筑的光辉却仿佛从未被岁月蹉跎,在阳光的映照下,旧时的砖瓦在蓝天之下熠熠生辉,耀眼的金光依然令人肃然起敬。楼间信步,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场景仿佛浮现在了眼前,那些身份背景各异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匆忙的脚步、脸上焦灼的神情,都是那么清晰……

首先进入的是东楼。东楼是当时张学良及其眷属居住地,也是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及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内部置有诸多仿旧陈设以及人物蜡像。走进东楼,仿佛就走进了近百年前的世界。

从东门而出再往里走,就到了中楼,这里是当时公馆机要秘书、公馆侍卫副官办公之地及卫士住所。现在,在中楼的六个展室里,以时间顺序展示着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以其幼时家庭成长经历为始,至其晚年生活为终。故居之中,伟人的一生就浓缩在这数十面展板之中,从东北易帜、驻兵西安、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直至软禁半生。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民族的尊严、抗日的决心最终战胜了张学良最初的纠结,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挽狂澜于既倒,自己也由此而名垂青史。看着展板上少帅辉煌与动荡的一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不多时已到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已经西斜,纪念馆内的参观者渐渐离去。我走到了位于最里边的西楼。当年西楼里住着公馆管理函电的职员,驻外东北军军官来西安公务也在这里住宿。西安事变发生后,为和平解决事变,这里也曾是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等人的下榻之所。我走上西楼的二楼,十分幸运地恰好碰到那天的最后几缕斜阳从窗间照入,一条金色的丝带舒展在室内的地板上、桌子上,静谧而又安详。

转眼间,闭馆时间将至,我已不能再多停留,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走在路上,那束斜阳于我总有某种意犹未尽之感。我不禁遐想,或许在1936年12月的某日午后,小楼里的地板上,也曾闪着这样的金光。

注:本文刊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60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