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甗
作者:西贝   编辑:熊晓芬   发布时间:21-04-15      点击:

青铜甗为西北大学旧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学勤先生曾说此甗为沣西出土,时代为西周。该甗高47.8厘米,当为炊器,是甑与鬲连体,甗腹部较深,直耳,口部被折压过已变形,呈扁圆形,口沿外折,鬲腹较浅,有弦纹两道,分裆足,足尖部已残断、箅子遗失,足外面饰兽面纹。器形范线未明显打磨。这件西周青铜甗是典型的西周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的鬲用于煮水,上半部分的甑有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器形厚重。除食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往往与鼎、壶、盘等组成套器具。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石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早期大多为陶质,到商代晚期青铜甗增多,其中很多是甗鬲合铸,即上下连为一体,造型十分奇特。春秋之后,甗大多数变成了分体,这样既方便使用又便于洗涤。以青铜制作的青铜甗却并非人人都能享用,普通民众使用的大多仍为陶制,且器形较小,只有拥有一些权力的达官显贵才能使用大器的铜制甗。西周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器身较薄,足俏美,以素为主。最为奇特的青铜甗是殷墟妇女墓出土的三联甗,高68厘米,长103.7厘米,分两部分,上部分为甑,下部分为鬲盛水,中间有箅,以通蒸汽。它有三个甑,可以蒸出三种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妇女的一种创新,也反映了妇女对食品的特殊爱好。

注:本文刊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60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