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戏:从校园戏剧到戏剧美育
作者:高字民   编辑:李世宽   发布时间:22-10-08      点击:

2010年10月24日晚,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小剧场内,首届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式正在隆重举行。西北大学参赛剧目《家里的玩偶》已经领取了“最佳导演”奖,此刻,剧组成员正在屏住呼吸等待剧目颁奖。

“荣获本届戏剧节一等奖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演出的《玩哦,芝加哥》。”主持人话音甫落,剧场出现了约一秒的寂静。接下来,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玩哦,芝加哥》剧组没有任何动静,仿佛凝固了一般,而西北大学的学生却欢呼雀跃,相拥相泣——戏剧节大奖特等奖花落西大,已经是全无悬念了!在特等奖宣布之后,西北大学《家里的玩偶》剧组成员一边哭着笑着,一边走上台领取来之不易的特等奖。主演王小亭在领奖时,激动的泪花都还没有擦完。

在首届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上,来自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全国不同高校的7个剧组围绕易卜生戏剧进行改编和竞演,充分彰显了当代校园戏剧与西方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入围决赛的剧目,西北大学小黑剧社创作排演的《家里的玩偶》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后现代解构式创意改写,描写了28岁的海娜面临怀孕情境时关于“生还是不生”这个问题的烦恼与纠结,折射了中国当代普通女性在追求个性独立解放和承担传统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与反思。剧目最终能斩获戏剧节最高奖,和西北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鲜活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尤其是西北大学校园内源远流长的戏剧创作、演出传统是分不开的。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戏曲史大家王芷章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在从事中国戏曲教学与研究的同时,还参与易俗社戏曲活动。当时,校园里学生剧社非常活跃,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产生了重要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更是焕发生机,演剧活动蔚为壮观。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艺术团有八大组,其中戏剧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括话剧、豫剧、秦腔、京剧4个组。当时的校园戏剧演出,不仅参与者众,艺术水平高,而且社会影响大。1950年至1951年的抗美援朝期间,西大师生以话剧演出声援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创作排演了《台岛之夜》《熔炉》《祖国召唤》《克服困难》《捉乌龟》《西大三日》等多部话剧。其中多幕剧《前进,美国的人民》先在校内演出大受欢迎,后转至西大街社会路“新中国影剧院”向社会售票公演3场,义演3场,结果场场爆满。值得一说的是,这6场演出的收入,除去必要开支,其余全部上交,捐献抗美援朝买飞机大炮了。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北大学校园戏剧也从零散自发走向了文化自觉。1987年,由中文系的学生提出设想,老师积极支持,“黑美人”戏剧节横空出世。至此,年年岁岁,每当校园舞台的灯光亮起,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和飞扬青春、七彩人生交相辉映,追梦、有爱的校园戏剧人自编、自导、自演,竞相挥洒艺术想象,抒发理想情怀。戏剧节的几天,真正成为了校园文化与艺术节日的庆典,定格了一代又一代西大人永恒的青春记忆。难能可贵的是,自1987年设立至今(除2003年因受到“非典”影响外),戏剧节从未间断,蓬勃发展。2007年,以“黑美人”戏剧节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荣获了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黑美人”戏剧节更名为“黑美人”艺术节。从此,戏剧排演和竞赛的主体外,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形式和更丰富的艺术元素。还是在这一年,由袁方、雷涛、付蕾等几个“黑美人”戏剧节骨干成员筹划的“小黑”剧社也正式成立。巧的是,陕西省首届校园艺术节正式举办,小黑剧社参演的剧目《切•格瓦拉》以及投送的多个剧本都荣获了嘉奖。

2010年,是西北大学校园戏剧收获颇丰的一年。除了常规的“黑美人”艺术节如期举办外,小黑剧社的两部剧入围了国际、国内的大学生戏剧节。8月《人造模特》剧组赴北京参加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荣获了剧目奖,得到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童道明先生的肯定和好评。10月《家里的玩偶》剧组赴南京参加首届易卜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荣获了最佳剧目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并受邀参加挪威卑尔根戏剧节交流展演。这一年,恰逢曹禺先生的百年诞辰。为了致敬这位戏剧大师,小黑剧社专门排演了《日出》作为剧社的年度大戏。该剧在上半年演过一场,颇受欢迎。剧社因而决定下半年再加演两场,并且售票演出。最初提议售票演出时,还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使观众减少。但出乎大家的意料,买票的学生竟排起了长队。

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创作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戏化人,以美育人”,坚持自由灵动、质朴创意和师生原创的创作排演理念,作品最接地气地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地表达学生心声。2001年,由校团委策划组织、西大师生原创的参加“五月的鲜花”电视文艺汇演的节目——校园情景综艺剧《传统与现代》,就是以rap的形式模拟了一场大学生辩论赛,辩论的题目就是“传统与现代”。综艺剧多元的艺术组合,弥补了学校缺乏艺术专业生和特长生的弊端,同时rap辩论赛的创意形式,又以轻喜剧的冲突形式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艺术形式上,陕北腰鼓、仿唐乐舞、李白诗歌等陕西元素的“植入”创意地展现了西北大学所在的古都长安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该剧演出和电视直播后,倍受好评。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对此剧赞赏有加。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通过电视收看了这个短剧后,非常欣喜,亲笔写下一封书信,请学校领导转交剧组。在信中张先生写道:“同学们在《传统与现代》节目中,有新的创意,李白的出场,以及他和身着西装的现代汪伦的对话,虽然是超越历史的想象,但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想象完全符合艺术原则,而且增加了人们对李白送汪伦的理解。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体现了艺术的美,从美的意境中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性。我觉得,你们为‘五月的鲜花’提供的节目别开生面,很好!”

不会为追求竞赛获奖而讲究舞台排场与奢华,不会为所谓艺术效果而僭越学生主体创造,这是西大校园戏剧发展始终秉持的理念。无论是话剧如《等待戈多•窦娥冤》《山祭》《上海夫人》《萝卜上有泥》《武贰》《山寨爸爸》《青春作伴》《红旗赋》,还是综艺情景剧如《传统与现代》《飞天》《英雄如歌》《世纪回望》《村官和他的同学们》《芙蓉射艺招亲记》,抑或是带有实验性的创意新剧如心理情景剧《心门》《坠爱》、文化服装秀《百年芳菲》、读者剧场《莎剧撷英》以及剧场党课《民族复兴中国梦》等,以上所有作品,都是由师生原创,在编、导、演等各方面都充分体现着实实在在的学生主体性,是名副其实的“西大制造”。

校园戏剧的“以戏化人,以美育人”,不仅仅体现在“青春舞台的立德树人”上,而且也表现在“戏剧美育的服务社会”上。截止目前,西北大学虽然还没有专门独立的戏剧编剧、表演和导演专业,但通过“黑美人”艺术节和小黑剧社这样的第二课堂平台的戏剧体验和审美实践,西北大学毕业生中最后考入国内外著名专业戏剧院校研究生,以及最终专业从事戏剧创作与制作的校友为数不少。单单《家里的玩偶》一个剧组,6位学生中目前就有5位从事着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工作,其中陈志、陈海华(现名陈星翡)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现专职从事戏剧导演。付蕾从事编剧,王小亭从事戏剧影视制作,宿东明从事戏剧影视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陈志、海华、小亭、付蕾都曾入职陈佩斯大道喜剧院。在陈佩斯导演的青春版《阳台》一剧中,陈志、海华、小亭同台演出,占了该剧主演的一半。

近年来,西北大学积极响应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利用大学校园戏剧的资源和优势,走出高校象牙塔,自觉主动地开展艺术美育,积极服务社会。2017年,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团队——仲夏梦戏剧美育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利用暑期“三下乡”的义务支教等机会,赴陕西平利县、洋县、富平县以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海南保亭县等地开展戏剧美育师资培训,进行戏剧活动指导。在多地的多个单位,学校都设立了戏剧美育实践基地。

2021年,西北大学的实践教学成果《校园戏剧立德树人与戏剧美育服务社会》荣获了教育部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创新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近几年来,有更多的校友,或成立儿童戏剧教育公司,或入职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他们继承了“黑美人”的校园戏剧精神,书写着新时代戏剧美育的新篇章,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把“以戏化人,以美育人”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注: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88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