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小到大,我参加过无数次升旗仪式,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两年前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柳树街街道参加的一次升旗仪式。
2023年8月1日,作为带队老师,我带领西北大学“爱洒边疆美传万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远赴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区,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早在当年7月,这个团队就入选了中央文明办三局、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共同开展的2023年“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师生一行六人从西安出发,跨越平原、高山、戈壁,在乌尔禾区的10余天里,我们教小孩子们画画、做手工,举办文艺汇演,团队还参观了四史教育展览馆、《童绘新疆》画作展以及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在乌尔禾区的每一天,我们都过得异常充实,其间在8月7日举行的升旗仪式,尤其令我难忘。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柳树街街道每周一都会举办升国旗仪式。2023年8月7日清晨,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声冉冉升起,我们和当地百余名干部群众和学生一起,庄严肃穆地面对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曾是西北大学国旗护卫队队员的潘世川同学没想到能在3000千米外的小城里又一次成为升旗手,他与队友张子航以及当地邱梓涵等四个小朋友一起,为大家带来一次难忘的升国旗仪式。潘世川同学在国旗下说:“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是一件件小事的完成,是一次次用心的付出。”我站在国旗下,立在人群中,想着这些天经历的种种,看到学生们的出色表现,默默揩去眼角涌出的热泪。
赴乌尔禾的实践活动结束了。回到熟悉的校园,过去的十多天就像做了一场遥远的梦,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无比坚定。队员肖武群同学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持续助力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热情、活力、知识、快乐,传递给边疆的孩子们,促进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年后,肖武群同学也毅然奔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工作岗位。
赴乌尔禾的这次实践,是美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新路径的有效探索,更是一次学生品质历练的有益尝试。最终,团队入选了中国青年报社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优秀项目,还获得了2023年高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优秀视频作品。这样的荣誉给予了团队师生莫大的肯定,也鼓舞着全院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提升能力。
两年多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发挥美术类学生专业特长,更好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中。寒暑假,我指导学生团队先后走访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安文化中心、北张村褚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永兴坊等地,最终制作出两部动画短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手工造纸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图》和《陕西八大怪》。在大家的努力下,古老的造纸工艺与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易于理解。陈影同学全程参与了其制作过程,她说,“在拓展视野、积累经验、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近两年来,学院又有5支团队顺利入选包括了“西柏坡精神宣讲”“七彩假期”“卫国戍边兵团行”“中华文物保护”“遵义会议精神宣讲”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项目,同学们赴学校、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宣讲、调研、支教等一系列“美育+”实践活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而青春也在行走中得到了淬炼与成长。
社会大课堂,实践长才干。对于大学四年或研究生三年来讲,团队实践的天数屈指可数,但它给同学们内心带来的撞击直观而深刻,会牢牢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未来,我们还能做更多更好,下个夏天,我很期待。

注:本文原载《西北大学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