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爱的父亲走了。在饱含浓浓乡音的“浏阳河”乐曲中安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离开了他笔耕舌耘的三尺讲台,离开了他经世济民的毕生追求,离开了他深爱眷念的家人学生。
父亲出生于潇湘水畔的浏阳,求学于江城珞珈的武大。生在“三代书香”之家的父亲,早年受到“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的经世致用思想启蒙,立志像他祖父一样“不惯车裘轻俗眼,竟教书卷白吾头”。1951年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自愿申请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分配至西北大学后,扎根西北70余年,在小小的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至90岁高龄,在三秦大地躬体力行探究经世济民之法、教书育人之道。他恪守教书育人本分,兼容百家之言,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倡导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自圆其说,用一生的专注和炽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学英才和栋梁。他所从事的经济理论研究,严谨而又枯燥,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父亲平日里除了上课,其余全部时间都在阅读、写作;唯有热爱,不畏世间无常,在立言治学时,出于对真理的无比坚信,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带领学生一起前行,在经济学领域披荆斩棘、开拓前行、敢为天下先,一起探索国家经济发展之路。严谨求实的学风不仅使学生们终生受益,也影响着我们后辈儿孙,让我们在成长、学习、工作中,求实律己,宽以待人,恪尽职守。
何炼成教授和家人们在一起
从小受父亲和家庭的影响,我们对阅读也有几分偏爱。记忆中的父亲并没有刻意要我们兄弟俩应该读什么书、必须读多少书,但父亲却总是要求我们要会读书、读好书。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之余,我们时常会忆起小时候坐在父亲书桌旁翻着书页打发时光的悠闲日子。父亲的言传身教,虽穿过悠远绵长的岁月,但却依旧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深深地刻画在我们的脑海。与其说父亲教我们如何读书,不如说他在引导我们如何从读书中学会做人做事,总觉得那一点一滴的道理都被父亲春风化雨般融入了那看似平常的生活当中,悄无声息地引领着我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生的目标总结为立德、立功和立言,而父亲对这三种人生目标有着自己简单但却实际的理解,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事先做人,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我们清晰记得,父亲教导我们通过读书学习首先要立“德”,既要与人为善、更要以善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扬严于律己、待人宽厚的品德;其次要树“义”,意在对社会、对人民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要以己之力弘扬正义;最后要学“技”,不断学习掌握独立生活、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终其一生,父亲热爱真理、坦荡磊落,爱生如子、甘当人梯,正如一首无名缅怀小诗说的那样,“洁白的身躯,耿直的心眼。为照亮别人,将自己点燃。渐渐地变短,默默地消完。洒几滴热泪,化一道青烟。”
继承父亲遗志,才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个人能力有大小、生活际遇有不同,但不论身处何处,我们后辈儿孙一定会牢记父亲教诲,传承良好家风,勤奋敬业工作,踏实正直做人,让父亲在九泉之下瞑目安息!
父亲走了,离开了他耕耘一生的西大校园,离开了他追求一生的理论探究,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西北大地。父亲没有走,您虽然微笑不开口,但您毕生的心血和治学精神早已融入了弟子后学的信天游歌声里,融入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里,融入了国家发展进步的滚滚洪流中!
(注:作者系何炼成教授之子,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