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宏福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17-11-28      点击:

11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新当选院士名单,我校地质学系张宏福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我校地质学系共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宏福,1962年生,西北大学学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伦敦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以深源岩石及其捕虏体为对象,探索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岩石圈演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发表论文189篇,其中SCI收录152篇。论文被SCI引用5731次(他引4590次),H-index38;为6ISI地球科学Top1%高引用率论文作者;特邀编辑LithosGondwana Research专辑2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张宏福长期坚持“理论创新与实验技术研发相结合”,率先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开辟了岩石圈地幔演化研究新途径,在地幔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他学风正派、精心育人,培养的年青人才中4人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2人获杰青,2人获优青。

张宏福主要学术成就:

1.提出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是大陆岩石圈组成转变的主要机制,并论证其具有全球普适性,从而阐明了稳定克拉通破坏的机理。

他通过橄榄岩Sr-NdRe-Os同位素研究揭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显生宙以来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先从古生代典型克拉通型转变为中生代富集型地幔,再转变为晚中生代以来“大洋型”地幔;通过系统对比华北与全球克拉通2100余件样品证明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在全球大陆岩石圈地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通过一套珍贵的具有环带状结构的橄榄岩样品,直接从岩石学上证明了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组成转变的内在机理。

2.提出并论证了克拉通周边板块俯冲碰撞作用造成的熔/流体活动是导致岩石圈组成转变的外部控制因素,即揭示了交代熔体的来源及构造背景。

以岩石学记录的构造事件为切入点,首先提出了板块俯冲碰撞引起岩石圈破坏的动力学模型:俯冲的陆/洋壳物质熔融形成的富硅熔体向上迁移,并与橄榄岩反应形成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随后岩石圈伸展和区域热异常升高导致地幔减压熔融,俯冲引起的软流圈熔体上侵进一步导致岩石圈地幔向“大洋型”转变,这证明是古老克拉通能够被破坏的关键。大量的软流圈熔体与古老方辉橄榄岩反应能形成相对年轻的二辉橄榄岩的事实改变了人们对地幔交代作用的传统认识。

3.首先将新兴的非传统稳定(Li-Fe-Mg)同位素应用于我国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研究中,更好地限定了参与橄榄岩反应熔体的组成和来源。

发现地幔存在明显的Li同位素不平衡, 宋体";color:black;mso-themecolor:text1;mso-font-kerning:0pt">并具有低 宋体";color:black;mso-themecolor:text1;mso-font-kerning:0pt"> 宋体";color:black;mso-themecolor:text1;mso-font-kerning:0pt">端元,发现动摇了地幔具有均一Li同位素组成的传统认识;同时,MgFe是地幔主量元素,其同位素的巨大变化直接反映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转变过程。

 2017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jpg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