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范代娣教授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长期以来,范代娣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各方高度评价。
锚定一个方向长久扎下去
1994年,范代娣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成为我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博士。当时恰逢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到东部地区工作或者留在沿海高校任教,是众人趋之若鹜的选择。时年28岁的范代娣面对留在上海任教与出国深造的机会,做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决定——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在宁静的西部继续她的科研征途。
初回西大,范代娣只有3000元的安家费、5000元的科研启动金,以及40平米的小实验室。而这,已是当时的学校能提供的最好条件了。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硬件,范代娣没有丝毫气馁:“既然选择回来,我就有心里准备。”
在查阅最新文献时,范代娣看到国外学者尝试用动物胶原蛋白制造“人工耳”“人工肾”的报道,很受启发,这可是人类生命健康领域非常需要的技术。她决定尝试这一领域。进一步阅读文献她发现,从牛、猪、鱼等动物源制备胶原蛋白,存在病毒隐患、排异反应、功效性因动物组织种别批次不均一等多重弊端。“动物源的胶原蛋白不行,那能不能直接用人的胶原蛋白呢?”当然,她断然不会冒法律伦理风险从人体提取胶原蛋白,而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构建重组胶原蛋白,使其与人体胶原蛋白高度相似。
她以青年人近乎“异想天开”的方式展望重组人胶原蛋白研究的未来:“如果能制备没有免疫排异反应的胶原蛋白,那人造器官就更能接近真正临床应用,人类健康长寿的夙愿是不是更进一步?”。
范代娣说:“容易做的事情,大家都会去做,做的也会比你好,因为别人的平台比你好很多”。她避开了那些可以快速出成果的方向,去挑战更具技术含量的方向。“对我们这些资源硬约束的西部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只有在一个富有潜力和难度的领域长期扎进去,才有可能最终胜出。”范代娣说。
构建新的重组胶原蛋白分子(范代娣称之为类人胶原蛋白),研究没有先例,没有可供参考、对照的实验数据和资料,所有的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攻关途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多的像西安城墙上的砖头,数都数不过来。其中很棘手的一点是,当时国内生物技术科研整体水平落后欧美国家,与合成类人胶原蛋白相关的基因改造、拼接技术相对都很落后,她们要费很大功夫去弥补相关领域的短板。
发酵是制备重组胶原蛋白的重要工艺,没有足够的量根本不能评判设计的重组胶原是否与理论功效一致,免疫原性也无法评价。所以细胞工厂构建成功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高密度发酵制备足够的量才可以继续下面的研究。实验室的发酵工艺有别于工厂成熟工艺,从前期准备、中间操作到后期清洗罐体耗时很长,接近一周的时间内,罐体不能污染也不能有操作失误,否则这周时间白白浪费了。为了避免失误,除了严格操作轮班彻夜值守别无好的办法,实验过程辛苦单调,一刻都不敢放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范代娣的实验取得首个重大进展,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宣告问世。2001年,范代娣申请了中国第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
此后,范代娣在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支持下,解决了一系列重组胶原蛋白的分子从头设计及工程技术难题,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跳跃”。
范代娣说:“选择一个方向就能成功,那不叫科研,对于一项科学探索,失败是常事,短时间成功的概率很小。循着正确的大方向,耐住寂寞干,沉下性子试,是科学家必不可少的品格。”
把成果从实验室搬上流水线
“在我看来,产品必须走出实验室,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才能实现科技工作者用科技造福社会的梦想。”范代娣说。一项新技术在实验室中诞生,就是一项突破,然而要让新技术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实实在在地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实验室研究只是开端。
为了充分实现类人胶原蛋白的价值,范代娣以专利技术入股成立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设公司百废待兴,从技术研发到设想运用再到商业落地,过程道阻且长。最初的几年,公司没有收益,压力很大。
彼时,巨子生物量产的类人胶原蛋白主要计划用于市场急需的外科医用敷料、止血海绵、人工骨等领域,但是这些医疗器械研发和审批的周期极长,虽然经过了多年的积极推进工作,离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巨子生物公司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只有加紧临床实验进度和研发经费的不断投入。
终于在2011年经过严格临床实验,第一个用于激光手术后修复皮肤屏障、促进受损皮肤快速修复的医用敷料获得注册证进入市场,产品良好的功效性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至此巨子生物迎来了后面的持续发展。
“美丽和健康是人类毕生的追求”范代娣说。今天,巨子生物已经建成了系列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医学护肤品、医疗器械、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产品等20多条生产线,生产的8类主要产品畅销国内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市场终端销售总额累计超过百亿元。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这是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两链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当天,巨子生物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
巨子生物公司获得市场青睐后,国内若干重组胶原研究团队得到了投资、创立了企业并开始尝试各类重组胶原蛋白的工程化和应用。皮肤美容、医疗器械企业纷纷跟进,将资金和人员转投到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巨子公司的成功引领了整个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发展。
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范代娣却开心地笑了:“巨子生物公司的意义就在于把整个行业带动起来,推动我们国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整体进步。一项技术成就一家公司、带动一个行业,这是价值最大化。”
走的再远也不忘记为何出发
在大健康领域做研究和成果转化,范代娣的原动力来自父亲。范代娣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渭北农村,父亲是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好多个夜晚,她都被上门求医的敲门声惊醒,父亲也经常半夜出诊,回来给她讲述治好病人的喜悦,或患者病痛辞世的无奈。“长大了,我也想给人看病”的想法,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
高考结束后,范代娣的第一志愿是到军校读医学专业,但体检时视力不合格,遗憾与医学失之交臂,最终进到西北大学读化学工程专业。初心如炬,帮人治病的梦想始终在范代娣心头萦绕。她不是职业医生,却和职业医生一样仁心济世。
她研究的系列重组胶原蛋白序列来源于人体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特点,因而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包括医用敷料、人工骨支架、注射填充物、人工血管等等,在皮肤医学领域可以起到帮助伤口的愈合、组织修护。
目前,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产品在国内1000多家公立医院、1700多家私立医院和诊所、300多个连锁药房采用,受益患者超过千万人次。一路兜兜转转,范代娣把她的医学初心写在了实验室里、生产线上和一件件造福人类健康的产品中。
范代娣微信里保存着这样一条聊天记录,一位胰腺癌患者在服用了她研发的强效人参皂苷药品后,一直升不上来的血糖破天荒上升并稳定了下来,患者情不自禁地对范代娣说:“您是创造奇迹的人!”
溪水环游世界,拥抱回它出生的河流。范代娣带领巨子生物,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反哺”。先后向母校、社会捐资捐物数千万元,并与西北大学签订两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意向协议组胶原蛋白系列产品物资。她还是陕西省“红凤工程”的形象大使,资助多位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范代娣从教三十余年,先后培养了研究生75人,博士32人,博士后11人,其中走出了国家级人才3名,省部级人才10名。
在范代娣的书柜里,放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获奖证书和奖杯: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奖......无数个头衔环绕,数不清的荣誉加身,范代娣仍然不想停歇,她清晰地规划着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她说:“感谢国家和同行们对我的认可,但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健康和美丽需求人皆有之,生活水平提升到今天,这种需求越发强烈,我们会加倍努力,把研究和转化同步抓紧,加快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美丽的人类世界。”
本文原载《西北大学报》第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