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2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行。西北大学“蜂之蜜——打造蜂产业链升级变革与精准扶贫新模式”项目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家金奖,实现了学校参赛六年来金奖零突破,获得历史最佳成绩。“见颅如面——国内颅面复原与身份认证行业领军者”获得国家铜奖。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举办6年来,累计有1578万名大学生、337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本届大赛从5月份启动,11月份结束,历时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双创赛事之一,被誉为“全球最好的路演平台”。
“三年磨一剑”
“蜂之蜜”项目团队是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曹炜教授担任导师,赵浩安、祝敏、陈思南、张锦锦、杨二林、孙婧、吴凡华、郑孝铧、刘晓彤、冀培蓉、杨晨晨、任润、王安宇等13位同学作为成员,共同组成参赛团队。
2017年开始,项目历时三年,经过不断打磨升级,曾获2018年校赛银奖、2019年省赛金奖、2020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赛冠军,最终斩获国赛金奖,获得我校在此项赛事的最高奖项。
总决赛期间,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尧宇赴比赛现场看望参赛团队,了解学生赛前状态,勉励团队不急不躁,保持心态,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出西大学子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并希望团队保持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二十年树一业”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并非养蜂强国。目前蜂产业链在蜜蜂养殖、蜂产品检测和深加工方面技术落后,发展缓慢。
“蜂之蜜”项目团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蜜蜂养殖、蜂产品检测及产品研发的团队,团队由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名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历经20年技术攻关,掌握标准化中蜂饲养技术、蜂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以及蜂产品功能因子制备技术,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蜂产业技术团队。
团队拥有20余项专利群保护,其中创始人团队8项,以团队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60篇。团队拥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专利17项,技术已应用于30余地,近五年服务养蜂从业者及贫困户万余户,与老蜂农等17家企业合作,2020年已签订意向订单400万元。
助力“脱贫攻坚”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由教育部主办,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举办三届,累计有170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是全国青年学生的一堂思政课。三年来,有近3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对接农户近100万户、企业3万余家,签订合作协议2万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帮助一大批农村青年解决了就业问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互联网+”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硬骨头”,号召各地各高校大学生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围绕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全面小康等开展活动。
为响应国家扶贫号召,2017年起西北大学结对帮扶陕西平利县,“蜂之蜜”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根据当地蜂农养殖技术水平和花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中华蜜蜂饲养技术。依托中蜂饲养技术,蜂农不需按照传统“追花夺蜜”的方式到全国各地转场放蜂采蜜,在定点地区就可以开展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中蜂养殖技术在蜂农养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4年,团队第一次实地考察蜂场,临时帐篷、凌乱的蜂箱、简易的单人床,种种困难的环境与蜂农辛勤劳作换来的微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情此景,触动了西大师生们的内心,他们便坚定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用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帮助这里脱贫致富。自此,西北大学师生团队通过对蜂产业技术升级、提高蜂产业的附加值,帮助蜂农脱贫。
"不忘初心,发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蜂产业技术的变革者,引领我国蜂产业走向世界,助力脱贫攻坚战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西大人的使命。"团队师生表示。
近年来,“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西北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坚持以大赛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形成新的培养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
努力培养西大学子
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