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紫藤奖获奖学生:让奋斗的青春绽放最美的芳华
作者:宁麒铭,高洁,于婷婷,宗之琳,孙聪瑞,蒋莉芬,周柳霞,赵春浩,李文杰   编辑:熊晓芬 李世宽   发布时间:22-07-06      点击:

2016年,西北大学设立紫藤奖,用于表彰在道德模范、学术科研、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紫藤奖是西北大学应届毕业生校内最高荣誉,每年评选人数不超过当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2022年,共有6名学生获得该奖。

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84期


使命担当 初心不忘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王彤彤

宁麒铭 高洁

王彤彤,2019级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奖学金,曾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辅导员、2019级联合一班团支部书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热爱本专业的王彤彤深知实践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她坚持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加深对专业的感受与领悟。王彤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养老服务,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养老发展现状,她多次跟随院系老师参与各类调研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还带队参与陕西区域中国农村养老服务调查(CRAS)活动。身为队长,王彤彤带队踏遍三县九镇,深入实地走访,高质量完成千余份调查问卷,撰写了调研总结报告与学术报告。辛苦耕耘终有所获,王彤彤所在的团队被评为优秀团队,此次实践活动也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

提起王彤彤,周围人的第一反应是“她总是特别的忙”。研二、研三期间,她通过竞聘成为公管院的兼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她将专业特色与学工工作相融合,多次组织“党史教育在公管”等院系活动,协助老师完成学生资助等工作,负责考研教室建设及考研帮扶系列活动,为近百名备考学生提供个性化方案。可以说,学生工作贯穿了王彤彤的大学生活,也是她服务老师同学,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在2022年1月突发的疫情面前,面对组织需要,王彤彤挺身而出,毫无保留。“为了工作便利,我经常穿着睡衣奔波于宿舍楼、核酸检测点、办公室,和辅导员老师们一起边吃泡面边计划着怎么样更精准的开展工作。”她笑着回忆那段难忘又珍贵的时光。

不可避免的,王彤彤有也要面对学业与工作的压力,为此她总结了“六字诀”——高效、平衡、坚持:在学习与工作中注意保持专注,利用碎片化时间以提高效率;注重平衡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平衡各类工作与放松休息,平衡自我发展与集体进步,做好了“平衡”,才能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找到合适的节奏;“坚持”是制胜法宝,是人生发展的驱动力和指向标。王彤彤感慨地说:“所有的努力都是成功路上的积累,专业学习、学工实习带给我的都是无尽的收获。”

毕业后的王彤彤将会留在学校教务处工作,继续为母校奉献自己的力量。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她在学工工作中的体悟密不可分:“在日常工作中,每次看到自己的学弟学妹在自己的帮助下展露出的笑颜,心里都会跟抹了蜜似的甜。”

“时光荏苒,师恩难忘;岁月峥嵘,友情长存。”又是一年离别季,王彤彤的学生生涯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展望新的生活,王彤彤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抓住每一次机遇,克服每一个困难,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她自己也会依然奋勇向前,砥砺前行:“毕业不再毕业,离别不再离别。我也会继续带着正学善行的精神,做公诚勤朴的西大人。”

脚踏实“地”的学术之星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梁悦

于婷婷 宗之琳

来自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梁悦,因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表现获得本届毕业生紫藤奖。博士在读期间,梁悦共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论文,包括3篇SCI:综合性1区Top期刊Science Bulletin(IF=11.78)、国际地层学期刊Lethaia,以亮点“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古生物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以及核心期刊《古生物学报》;以合作作者发表论文12篇,包括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第三完成人);以第一作者在《生物进化》等古生物学公众号发表6篇科普文章,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梁悦连续四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20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获西北大学“最学术”学子奖,其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梁悦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入科研时,她也曾自我怀疑、犹豫不决,甚至在读英文文献时会一头雾水。直到阅读了近几年专业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梁悦才大致抓住了学术的热点和重难点。与导师积极交流自己的新认识和新想法,更让梁悦少走了很多科研弯路。她特别感谢自己的导师张志飞教授:“张老师带我走入科研的大门,帮助我变得坚定而自信。”回忆起4年前在米兰腕足动物大会做口头报告的情景,梁悦依旧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用英语做口头报告,很紧张。上台后我紧紧捏了把汗,但看到张老师在台下向我竖起大拇指,我悬着的心瞬间稳了下来。”硕博五年的学习,张志飞教授在课题讨论、野外实践和学术会议中的严谨治学、追求创新、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梁悦的学术研究,是她在治学和生活中的榜样。

目前正在瑞典留学的梁悦曾先后前往美国、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野外考察工作,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通过雅思考试,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地质学系的资助下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习共计20个月。研究地质学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梁悦聊起了自己在瑞典参与本科生野外实习的一次活动。“大一本科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小组合作,亲自对第四纪地层进行钻孔实习,这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新奇的体验启发了梁悦,“或许实地观察、亲自采集资料,更能激起本科生对地质学的兴趣!”留学经历不仅提高了梁悦的研究水平,还大大拓宽了她的眼界。

课余生活中,梁悦有时跑步锻炼放空大脑,有时会看书。她喜欢读大师们的传记或者自述,“比如我最近在看丘成桐先生的《我的几何人生》。它讲述了丘成桐先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逐,以及遇到挫折时的一些思考和想法。”阅读令梁悦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突破创新,还从前辈科学家的身上汲取精神动力:“他们让我反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我在遇到困难时受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展望未来,梁悦计划进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从事寒武纪腕足动物的相关研究。“‘紫藤奖’对我读博期间的学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我将来的学术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在未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辜负这个称号,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教育和培养!”

因热爱而发光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文雪

孙聪瑞

班级综测成绩排名第一,专业课、实验课成绩均分90+;在校三年获奖30余项,两次国家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主持、参与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报名参与学校考古实践课,参与各类志愿活动……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8级化学基地班的本科生文雪,凭借着优秀的成绩和优异的表现,成功拿到复旦大学的offer,将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玄妙与奥秘。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文雪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和砥砺奋进。

只要是文雪认为新奇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她都会去体验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她就这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了4年。辅导员高瑞程老师这样评价她:“在我印象里,文雪一直都是一位喜欢给自己‘找事儿’的学生,她的本科四年忙学习、忙科研、忙社团、忙着当志愿者,还忙着练舞表演……”每天早上6:30起床,吃过早饭后,文雪会早早到教室提前预习上课内容;上课认真听讲,记录笔记,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课下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之后,她还会拓展、延伸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晚上11:30睡觉,保证第二天充沛的学习精力。这样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精密的时间规划,文雪坚持了三年。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让文雪达到了专业课和实验课成绩均分90+,其中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成绩高达98分。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因为喜欢,文雪一直在坚持跳拉丁舞。大一刚开始她就加入了西北大学体育舞蹈队,4年来一直坚持训练。她们同队的小伙伴也都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很多队友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感谢这个兴趣,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朋友。”文雪这样说。因为热爱,她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从义务植树到下乡支教再到成为服务十四运和残特奥会的赛会志愿者等等,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文雪的身影:“我热爱志愿服务活动,它让我走出书本和实验室,接触到更多人和事物的同时也让我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希望将来我能够一直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有想法就去尝试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展望未来,文雪深情地说:“勇敢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吧!一个人时时刻刻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任何阻碍都会成为前进的动力。”这是文雪在回顾大学四年的生活后,留给学弟学妹们的箴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柳明星

蒋莉芬

“研一到研三,我基本是从早上9点开始学习,直到晚上11点左右,中午休息1小时。”按部就班是柳明星对大学生活的总结。从西南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顺利考入西北大学,成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后,正是如此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她积下累累硕果。她一共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一区1篇(IF:8.989)、CSCD核心2篇,还获得了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13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说起获得的诸多荣誉,柳明星笑着说:“选定了一条路,就不问那条路有多远,要学会一山望着一山高。”

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到走好每一步的坚持,柳明星从未停止攀登。在本科期间,柳明星开始尝试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渴望与好奇是她在科研竞赛道路上的支撑力。“当时主要想有所探索和大胆参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有亮点。”这段经历也让她坚定了信念,以更从容的姿态投身之后的竞赛。相比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竞赛要求更高,对类别的选择尤为重要。研究生虽然只有一个社科类调查的赛道,但其下面分叉较多,例如美丽中国、民生福祉等,在选择上她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抓住当时的扶贫热点,结合课题组偏向生态方面,我们选择了美丽中国这一类别,最终也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实则是踏实前行的步伐。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学科竞赛依靠个人的努力,但团队的力量仍不可或缺。在参加挑战杯的漫长征程中,柳明星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从校赛到国赛,人数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8人。团队合作中彼此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柳明星要时刻注意成员间的协调,而这也是最困难的地方。“成员间的磨合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要付出精力与时间。”明确的任务与分工,让整个进程大大提速,而在困难前的凝聚一心,代表着柳明星和小伙伴们的日渐成熟。

创新精神是柳明星始终的坚持。“在研究方向上,我选择自己主动去看文献,了解前沿动态,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柳明星很快找到兴趣点,并不断深耕有所发现。个人的见解总是片面的,通过导师的指导与学院的帮助,柳明星逐渐打破认知壁垒。“往往是某一个小创新点,不断发散思维,成为一篇论文或者项目的重要一步。”但一味地死学习不是柳明星的做法,“我分得很清楚,在该学习的时间决不懈怠,但也会适当放松自己。”劳逸结合,要追求更高效的学习。厚积薄发,专一定志,是柳明星制胜的秘诀。

如今,柳明星已获得武汉大学升博机会,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在离校之际,她还在坚守岗位,继续发光发热:“科研是无止境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永远追求着更高的目标,眺望人生的远方。”

充实自我扬帆远航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苏子栋

周柳霞 赵春浩

少年的眼里满载星辰,一弯笑容洋溢着积极乐观,2019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基地班的苏子栋响应完全学分制改革,三年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并被清华大学拟录取为直博生;响应学院5+提升政策,积极进入实验室学习,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二区SCI一篇;发挥所长,积极参加各大竞赛,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在校期间,他还获得国家奖学金、西北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

成功保研的背后,早做规划与勤勉努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一入学时,苏子栋了解到学校的完全学分制政策。大二上学期与班主任讨论后,他便尝试通过在保证成绩的同时,每学期多修一些学分,尽快满足培养方案要求。基于自身经历,他推荐学弟学妹可以先做与出国和保研相通的事情,如提高英语水平和保证课业成绩,这样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后,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他认为:“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随后申请各大高校夏令营和推免,对保研有很大帮助。”

有志者,事竟成,取得优异成果的背后离不开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每天早晨7点,当阳光透过窗户,铺洒在桌面上,苏子栋便开启了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他先在教室自习1小时,然后再上课。下课后他会根据当天计划继续留在教学楼学习或者去实验室学习。他很感谢大一初入实验室时认真研习的自己:“大一的学习帮助我更能容易理解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大二自己开始探究新课题时节省了时间和少走了些弯路。”在实践中他不断提升了科研思维和实操能力。另外,他还通过各平台网课等许多途径深入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引航者,带领着苏子栋在科研路上坚定前行。“每一个有趣的发现,每一个被报道的前沿进展,都使我对科研的兴趣愈发浓厚。”在谈到科研时,他动容地说道。面对取得的实验成果,苏子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根据计划按时去实验室学习,关注科研前沿进展,并积极与老师讨论。

“师恩重如山,老师们的帮助让我难以忘怀。”谈起老师们的关怀,他动情地回忆起诸多往事。在实验室里跟随付爱根老师的学习,训练了科研逻辑思维,提高了实验技能,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班主任李忠虎老师讨论了提前毕业的规划,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位论文和一篇SCI论文;朱忠良老师在授课时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科研思维,并且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尤其是在保研期间,困惑中的苏子栋在师长们的帮助下才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苏子栋的兴趣爱好不比旁人少。他学习英语和日语,掌握语言技能;踢足球、看纪录片、吹单簧管更是他喜爱的放松活动。苏子栋选择用“每天制作一个to do list”来平衡学业、科研、娱乐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帮助计划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一入西大校,一生西大人”,苏子栋说,西大无论在学术能力上,还是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都对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里除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外,随处可见的人文关怀同样令人暖心,比如军训期间辅导员陪练,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老师与学生同甘共苦,共抗疫情等等。此外,他十分感谢西大为他提供的教学资源与人文道德培养,教会他要做一个勤学、修身、明辨、笃实的大学生。即将前往清华大学进行深造,苏子栋深情地位母校留下祝福:“祝愿西大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越办越好,越做越强。”

锐意前行 心怀远方

——记我校2022年优秀学生“紫藤奖”获得者王维墉

李文杰 赵春浩

王维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毕业生,在本科期间,曾获得新生奖学金、军训优秀学员、西北大学二等奖学金两次、三等奖学金一次、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等荣誉。现今,已经获得西北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并推免至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继续深造。

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到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支撑王维墉的是浓厚的兴趣与博学笃志的精神。“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也是一种既追求宇宙意识又具有人文精神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问。”对王维墉来说,哲学思想文化是他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我曾经长时间地思考过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曾探索过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但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无法得出其解。”大三那年,正准备考研的王维墉了解到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侯外庐、张岂之等先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所内的学术氛围,深受吸引。慎重考虑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跨专业保研这一条路。经过精细的复习与研究后,在复试中王维墉获得老师高度认可,最终获得了保研名额,如愿以偿地被推免到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哲学专业。

“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主题曲《到西部去》中这样鼓励青年建设西部。让王维墉感到十分光荣的是,他有幸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的一份子。在研究生入学前,王维墉将要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他来说,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更要有勇气和志愿的心。

“我曾多次在假期去云南、西藏、新疆等地进行徒步旅行,西部的人文风光深深吸引着我。”同时,他也深刻地感受到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青年群体。当得知“西部计划”这一意义重大的活动后,王维墉更是坚定了自己“作为青年一代,我应该投身前去”的想法。他真诚地希望能够在研究生入学前进入西部,投身西部建设。同时也希望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在基层工作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为未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在钻研学术和投身建设西北之外,热衷体育运动的王维墉坦言“乒乓球”带给他的锻炼尤为重要。曾担任西北大学乒乓球校队队长及乒乓球协会会长的他,简历上乒乓运动的亮眼成绩令人赞叹:西北大学乒乓球新生赛冠军、西北大学乒乓球健康杯冠军、西安市高校杯第五名、西安市高校邀请赛第五名等荣誉都被他轻松揽入怀中。他认为正是乒乓球锻炼了他,让他培养了一种锐意进取,时刻准备挑战自己的意识。

“你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战胜一个对手,但你可以不断战胜超越自己。”这是乒乓运动教会他的道理。面对这个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他认为不单单是与对手,更多的是和自己竞赛,这正是他热爱乒乓球的关键所在。同时,乒乓运动更给了他心灵的呵护,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就可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无论是和队友还是对手,“几场球下来就会形成一种无需语言的默契,这种跨越言语的交流是十分难忘的。”

又是一年毕业季,从遥望着祝福别人毕业,到现在自己即将背上行囊,走出校园,王维墉感慨良多。在最青春年华时,母校西大给他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对学弟学妹,他深情寄语:“要在西大的时光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离开西大时满载祝福、继续攀登,在面对未来时锐意前行,心怀远方。”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