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野外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它原始、粗犷的美,但它也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似乎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让我不由自主地想靠近它、了解他。因此我也毫不犹豫选择继续在地质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自研究生入学以来,卫弼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三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论文总被引次数达54次。同时,卫弼天还主持、参与了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其中包括西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子课题1项;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3项。
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论文上所书写的每一笔,都是卫弼天无数次在西藏无人区进行野外考察成果的见证。“在海拔5400米的羌塘无人区野营扎寨,我们克服了寒冷的天气、严重的高反、物资紧缺的困难,冒着大雪、冰雹完成了采样工作。”谈及无人区采样的经历,卫弼天直言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得以完成的。他也曾因在无人区车辆抛锚,翻山越岭徒步30千米回营地。这样的经历是艰苦的,但在卫弼天的眼中却弥足珍贵:“可以说野外调查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令人记忆深刻的经历,教会我遇事不慌、乐观豁达,这是我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卫弼天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在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有这样两位恩师:导师程鑫教授和吴汉宁研究员。他们将卫弼天引入了广阔的古磁天地,用他们严谨的学术思维培养他、引导他。回忆起第一篇论文临发布之际,还存在一些不足,而此时卫弼天正在国外访学。身居国内的导师程鑫一直在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指正,不知不觉中国内时间已到凌晨三点。科研路上有良师相伴,卫弼天成长迅速,他表示:“两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不懈追求科学真理,还鼓励我果敢自信,拓宽视野。”
学术研究以外,卫弼天还会利用空余时间从事科普工作,他致力于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化传达给公众。在他眼中:“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他先后在“海洋磁学中心”和“地学之家”公众号上发表过3篇科普文章,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数据,使复杂的地质概念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内容。
通向未来的道路,既阻且长。卫弼天表示:“我将怀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用实际行动为母校和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