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他在各个身份之间来回转换,在史学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反思自省中调整心态,不断尝试着大学的更多可能性,他就是历史学院2021级历史学(国学实验班)的本科生王昊宇。
连续三年综合素质排名位居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一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共40门课程取得满绩,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在《青年史学论坛》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参加三次历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辅修哲学专业,担任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本科生刊物《史林新苗》编辑部副主编、班级班长……被评为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标兵,并成功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一路走来,他收获满满。

“探寻者”与“锤炼者”
在山东省昌乐二中读书时,王昊宇就对历史学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历史学作为首选专业。谈及自己的专业,他总是满怀热忱。“历史就像一幅残缺的拼图,我们只能尽力将它拼成最接近原样的形态,但无法完美复现过去。”他说道。王汎森先生有言:“历史书写虽会想尽可能状写一切,但是所写出的永远只是‘部分’。历史学者总是希望网罗一切,但实际上任何历史书写都只可能是‘部分’。”在王昊宇看来,历史学的魅力即在于从纷纭万端的历史书写中努力探求史实之真。
出于好奇与兴趣,王昊宇还辅修了“与历史学共享一部分研究资料”的哲学专业。“兴趣的发生往往如一片树叶落在湖面那样轻盈又普通,但专业学习要面对的并不只是叶子和水的接触面,而是整个湖泊。”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享受着探求知识的过程。相比之下,他认为历史学课程注重呈现思想在时空中的“脉络”,哲学则较多关注思想本身展开的“逻辑”。
史学旅途中,《史林新苗》编辑部是王昊宇的一盏明灯。在这里,他逐渐从“历史爱好者”转变成“初入史学门径者”。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与审稿会时,尽管早已事先准备,却仍然发现自己的思考不够深入细致。深感学识浅薄的他,就此下定决心要精进自己。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的他终于超越了当年的自己。
在这里,他还打开了一扇与外界交流的窗户,使自己有机会与外校的学友交流切磋,互相鼓励。大二时,王昊宇参与了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的筹办工作,见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学友的优秀成果。这激励着他继续努力,“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当一次汇报人”。而这一梦想在一年后照进了现实。
“编辑部对我的塑造非常有意义,”王昊宇感慨道,“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还得到了大家的耐心帮助。离开编辑部,我无法成为今天的自己。”
“深耕者”与“拓界者”
不断学习后,王昊宇将研究方向定格在了中国近现代史。围绕历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多次与老师交流,不断打磨文章。2023年,王昊宇以此自主申报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瓶旧酒:“历史哲学”概念的接受、传播与近代中国史学(1900-1949)》获得国家级立项,这也成为他“史学旅行”征途的重要见证。在张峰老师一次次亲手批注与耐心指导下,该项目结题等级为“优秀”。以项目为依托,2024年9月,王昊宇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主管主办的《青年史学论坛》刊物上发表了题为《民国时期“历史哲学”概念的传播、接受与史学回响》的学术论文,这也是本辑刊物录用的唯一一篇本科生论文。
对于王昊宇而言,历史学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广泛阅读、扎实积累,并充分吸收既有研究成果。他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和谦逊的态度,积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全国本科生励耘史学论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第七届“未来之星”本研共建学术论坛、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六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等全国性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在论文互评环节,有些同学虽然并非他的评议人,却依然认真阅读了他的文章,并给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同龄人的真诚让他倍感动容。在与广大学友不断的交流中,他越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努力追赶大家。
暑期学校同样是他提升自我的平台,他曾参加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4年中华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和浙江大学“中国与全球史”国际暑期学校。这些史学名校的课程为王昊宇提供了多元视角,让他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宽着他的学术视野。
“分享者”与“追赶者”
大三期间,作为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王昊宇组织了多场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经验分享会,向同学们分享日常学习、升学、论文写作与项目申报经验,促进了各个年级在学习上的互联互通。以此为基础申报的“历历心语”系列经验分享活动还在西北大学学生会组织的“我为同学办实事”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繁忙的学习、科研、学生工作之余,王昊宇还参与了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120周年校庆之际,他投身志愿服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实践活动中,他参加院校两级青马工程,加入“星火”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筑牢思想根基,传播红色火种。此外,他还曾获第23届精神文明知识竞赛一等奖、优秀选手奖等校、院两级荣誉共计14项。运动场是他纾解学业压力的一番天地,更是他努力追赶大家步伐的竞技场。能和西大男排这个大家庭相遇让王昊宇觉得非常幸运,“我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都不算好,承蒙大家照顾,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大家一起训练是累并快乐着的事情,团队给予我的帮助与鼓励是无价的。”在他看来,运动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在学习和训练中他逐渐明白:“我们做任何事都可能没法达到完美的境界,但只要不辜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他人的帮助与期待,能做得比之前更好些,其实就足够了。”
连续两年和学院同学一起参与健康杯排球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七名成绩,已然创造了历史学院的“历史”。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怀揣着对排球的相同热爱,为了学院的荣誉一起努力,这让王昊宇对团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作为排球队伍中的“追赶者”,他仍渴求着一点一滴的进步,“进一寸自有一寸的欢喜”。
“反思者”与“笃行者”
纵使过去三年有了一定的收获,王昊宇并未将目光停留在这些荣誉之上。至今,他内心仍有不少迷茫与困惑。三年时光,他尝试了很多,却又自感“错误频出”,尤其是大三时被学生会工作和辅修诸多事务缠身而“超载运转”,他反思于是否应该收缩自己能管控的范围;追求广博的同时,却往往牺牲了深度,多次被老师指出“有热情、有想法,但书看得不够扎实”,他迷茫于如何做取舍。
“如果非要说优势,那就是我更坚持,或说更固执。”这种坚持并非总源于热情,有时更是基于一种无路可退的决心,“在接触感兴趣的事情的同时,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反复的自我追问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王昊宇却也在三年来的内省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修短随化,情随事迁”。随着时间的迁移,他越发倾向于选择“把握当下,把能做好的做好”;再次遇到困难,他想到的更多的是“当我以后回头看,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大事”。
学业、心态上的成长,也得益于良师益友的陪伴。王昊宇表示,国学实验班优秀的同学为他树立了榜样,引领着他不断前行,完善自我;学长学姐们有问必答,老师们的关怀润物无声。对学校、学院,他感激不已。
大学至此,种种不同的身份,让王昊宇深切感受着人的无限种可能。他坦言,尽管选择了一条辛苦的道路,经历过他人可能难以感同身受的焦虑或是艰难,但如今回望,愿望在实现,想做的事情在坚持,对史学的热爱底色从未改变。“内在的向往与热爱是越过山重水复,窥见柳暗花明的唯一路径”,以往已成序章,未来,王昊宇仍将在史学旅途上笃定前行,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