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等著名学者应邀参加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学术月活动
发布时间:11-10-28      点击: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孙家洲教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王辉所长应邀参加了我校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三位专家就各自正在进行的历史及考古研究项目为师生作了精彩学术报告,连续三天的报告吸引了相关专业师生四百余人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今教授做了题为《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的学术报告。这是秦汉史研究的新领域,报告分为海洋的早期开发与“海洋之国”的理想、天下海内早期海洋意识等八个部分。教授通过对《荀子》《山海经》《左传》等文献的考证,总结了秦汉至战国对海洋的开发情况和中原居民海洋意识的初步觉醒,秦汉以后海洋这一地理概念的取用,反映了以大一统理念为基点的政治理想的表达。他还以详细的史料记载分析了燕、齐方士自战国以来对海上世界的探索情况,说明当时四海观或者海內观已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在对的控制是据有天下的思想指导下,以沧海”“珠崖二郡的得与失、设与罢,都反映了汉王朝的海洋政策对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空前有利。此外,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篇章入手,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出巡时往复经行的并海道,对沟通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教授简单介绍了东洋与南洋的海运和秦汉时期的海洋学,推测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途径可能就是海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作了题为《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的学术报告。教授首先介绍了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发现情况,以及引起的轰动和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情况。其次,他通过对遗址发掘实际情况的展示和分析,发现其布局特点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从而较为有把握的推测,三杨庄遗址的庭院农田的总体布局不是汉代的寻常农村,而是在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是垦殖者所筑的托身之处。第三,教授通过对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民或弃邑居野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河堤简两项考古材料的研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以判断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主人和河堤开垦有官方文书以及垦殖土地的具体位置等情况。最后,教授指出把三杨庄遗址定性为黄河滩地内的垦殖型农居,强调其特殊性,不把它视为汉代的典型农居,并没有降低其历史文化价值。也可以通过确认一种新的居住形制的存在,使得我们对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有更加真切的了解,进而对当时基础社会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也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研究员作了题为“近年来秦文化考古研究新发展与新进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近年来甘肃省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新发现和新进展,尤其是早期秦文化的方面的研究。他系统介绍了近些年内,在甘肃省内进行的与秦文化相关的考古发掘项目,其中有两个考古项目获得了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并通过对新材料的系统分析,概括出秦文化的构成因素、秦人与周边羌戎民族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对早期秦文化起源问题的新认识。同时,王辉所长还阐述了考古调查发掘技术的改进、多学科研究方法、跨地域多单位合作、发掘与保护展示相结合等工作方法,让师生对考古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