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扎根西部走过了风雨兼程的123年,“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理念和“公诚勤朴”的校训,深深融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汩汩滋养着历代西大学子与国家休戚与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情怀和踏实奋进的精神。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持“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变培养理念、改教学机制、筑育人高地、优课程专业,持续提升本科教育的国家战略支撑力、社会发展贡献力和学生成长塑造力,倾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时代新人。院长访谈最后一期,特邀教务处处长李剑利教授,全面解读学校本科教育教学。
守正:赓续百廿学府的育人传统
1.回溯百余年办学历程,我校本科教育有哪些思想传承至今,又有哪些当代的印记?
教育思想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解和认知。西北大学创办伊始,明确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强调学生要成为“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庠序通才,为地方经济献力。抗战时期,“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主张,目的在于使西北文化迎头赶上去成为全中国文化之重心。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校长侯外庐先生提出了“新三风”和“一切为了教学、一切围绕教学、一切归到教学”的口号,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新时代以来,“课比天大”的理念不断沉淀和延续,有力支撑着本科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的风尚和由办学底蕴所沉淀的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无比珍贵的财富,对于育人至关重要。纵览百廿历程,胸怀“国之所需”、心系“民之所盼”、服务“陕之所重”,全力让每位学子真正获得“学以成人、习以成材”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矢志坚守。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凝练形成了“厚实基础、交叉融合、注重实践、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育人为本、教学为先,自强不息、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质量文化。这其中,既有对“构筑宽厚基础”“深化人文浸润”“强调通专并重”等办学传统的延续,也有基于综合性特质、研究型定位和强服务导向,在“促交叉、强实践”上的加深和强化,还有面向“五育并举”要求的时代响应,更蕴含着“围绕育人、关注教学”的底层逻辑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
2.每一所大学都有独具特色的育人指向和目标,本科阶段我校将着重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
一所大学的育人目标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既授学识、又育品格”是西北大学历久“不变”的办学传统,在“既构建系统适用的知识体系、又涵养受益终身的能力素养”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学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基于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西大的本科教育将更加注重两组关键词——“治学致用”和“坚韧博雅”。这两组关键词同样对应知识和素养两个维度,知识维度“治学致用”侧重于强调学生所学所获在学科领域的深度上足以支撑创新性研究、在行业产业的精度上足以衔接时代性发展,素养维度“坚韧博雅”则侧重于凸显学生所行所积在精神品格的厚度上养成砥砺奋进的态度、在审美品质的维度上养成向上向善的追求。西北大学的育人目标和本科教育的两组关键词,不仅是学校的育人指向,更是对学子的庄重承诺。我们也将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不断增强教育的浸润力,夯实育人育才“内功”,有力支撑育人目标达成。
应变:彰显本科教育的时代响应
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新趋势,您认为西北大学在推进本科教育建设上应遵循怎样的导向?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打破高校“围墙”、承接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同呼吸、共繁荣,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支撑力,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且加强建设的关键环节。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一大主体、一个导向、一类技术”的变化。一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特征的变化,当前本科生多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视野眼界更开阔,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更强,这将直接影响教育设计和教学组织,如果我们还仅仅依赖传统的方式和过时的内容,将很难“吸引”和“抓住”学生。二是办教育的重心——能力为先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要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分别突出“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战略支撑能力”的逻辑链条和“人才培养由知识为主向能力为先转变”的改革趋势,其一致指向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三是促教育的渠道——数智赋能的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从教学“辅助”转变改革“引擎”,数智化不仅为共享教学资源开拓了渠道,也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正在推进本科教育遵循“S-A.I.+AI”的“学生中心、双AI”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其中,“S”指以学生(Student)学习发展为中心,“A.”指行业产业适配度(Adaptation),“I.”指创新(Innovation)能力,“AI”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先进技术赋能创新性教学。
4.打破向内看的“小视野”,形成向外联结的“大格局”已成为本科教育改革的热点,我校在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交叉融通等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首先,在破除科研与教学壁垒的维度,转变观念,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育人。引导教师科学对待科研与教学“一体两翼、同向互促”的关系,围绕“育人才”这一首要使命,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以大项目、大平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形成“科技创新牵引—人才培养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良性循环。
其次,在破解高校与行业失配的维度,创新模式,以多主体协同汇集多维度资源。以塑造学生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本领为牵引,创新校企联动育人机制,探索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和“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学校已成立了西北大学华大学院、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开源证券-西北大学”创新人才实验班,与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在推进协同育人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再次,在突破专精与复合牵制的维度,兼容并包,以跨领域交叉推进跨越式改革。西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具有促进学科专业交叉的先天优势,根据我校实践探索,要想推动交叉融合落地见效,既需要通过“主修+辅修+微专业”的“机制创设”来拓展渠道、更需要从“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切口突破”来面上铺开,让更多学生有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也让全部专业有跨学科变革的抓手。
5.“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的美誉都与基础学科专业息息相关,学校在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怎样的模式?
对于我校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可以概括为“长期坚守、高点定位、‘特区’支持”。
长期坚守体现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西大的恒久传承。自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曾先后获批7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三十年来,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深化,地质学、经济学、化学、考古学和生物科学5个专业相继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截至目前,学校有10余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地已培养出四千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攻读硕士、博士比例均超60%。
高点定位体现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西大的育人示范。我们按照“厚基础、重素养、强科研、促交叉”的思路,全力培育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宽领域学科视野、创新性科研能力和全方位综合素养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具体来讲,一是通过汇聚一流资源,在长期“浸、养、熏”中着力破解学术志趣不坚定、专业本领不够坚实的问题。二是通过科研与教学深层次融合、不同育人主体嵌入式融合和多学科实质性融合,着力破解衔接前沿不紧密、学科视野单一局限的问题。三是通过早期发现、长链路培养,着力破解培养周期不连贯、累积效应成效欠佳的问题。
“特区”支持体现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西大的创新引领。学校在“一流支撑、一体融合、一链贯通”的理念指引下,逐步构建“两优化、两强化、两衔接”的拔尖人才培养范式。首先是通过“多阶段选拔+动态化流动”“知名学者领衔授课+多对一导师指导”,优化生源质量、优化成长环境,创设学生成长优渥氛围条件。其次是通过设立“基地创新实践研究项目”,创新“课程+项目”教学方式,组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访学交流,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研究课题,推进与中国科学院等13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强化前沿牵引、强化交叉融合,变革多元协同育人育才模式。再次是通过实施“推免专项支持+课程一体设计”、开展“选才育苗+名师入校”,建立“中学·高校-学者·学子”互访机制,衔接本研学段、衔接基础教育,完善拔尖学生全链成长通道。
固本:塑造人才培养的西大特色
6.专业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类型、领域和质量的关键载体,我校如何有效地优化调整本科专业体系?
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部署,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内涵”与“结构”相协同。
内涵拓展提升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特色、注重应用、发展交叉”思路,以增强专业体系贡献度、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引导专业差异化、融合性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学科专业上,巩固“优势”,加快“三制三化”改革和本硕博一体贯通培养。在传统优势专业上,铸造“长板”,率先变革教育理念、率先创新培养模式,形成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在应用型专业上,精准“供给”,鼓励“引企入教”,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新兴交叉专业上,强化“支撑”,围绕“四新”建设,文科专业推进数字化改造、工科专业实现全要素升级、医科专业加快建设智慧医学,持续激发改革动能。结构动态调整上,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在厚植特色上下功夫。引导各院系汇集办学资源,打造体现育人优势的特色班。目前,学校已设立两批共9个特色班,未来将陆续拓围增量,力争实现“一院一特色或一院多品牌”。第二是在动态调整上下功夫。注重“撤、转、设”协同,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升级与行业转型衔接不紧密的专业,设置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专业。近十年来,学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28个,占比超30%。第三是在培育融合上下功夫,着力探索专业交叉融合新路径,例如推动“世界史+外语”的区域国别专业方向和“文物保护技术+信息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向,不断发掘和打造专业“增长点”。
7.课程是教育的“微观”问题,但影响的是教育中最根本的培养人的问题,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上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我校以通识课程、通修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类课程协同建设为核心,按照“提供宽广知识跨度、筑牢厚实基础深度、促进交叉融合维度”的思路,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着力构建具有鲜明西大特色、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对于通识课程,以强素养为目标,促进“三中”(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全面融入,推动“广博、传承、有趣”。我们坚持以优秀领域选题吸引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以优秀教师团队教育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点,打造了涵盖七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实现“名师开名课、学生选好课”。对于通修课程,以筑基础为目标,深化“三大”(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因需施教,推动“优质、分类、有用”。我们认为通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先期保障和坚实根基,通修课程一直是我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我们以“服务专业与学生发展”为牵引,推进通修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行“菜单式供给、按需求选择”,主动回应学生考研和出国等需要,开设《高等数学进阶--考研数学典型题与解法》《大学英语Ⅲ-雅思》等专题课程,有效提升课程针对性。对于专业课程,以塑能力为目标,注重“多元”(学科平台、专业核心、开放选修)立体引导,推动“系统、前沿、有效”。一方面,让专业课程开设“有依据”,遵循OBE理念,在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上,每门课程均应“具有一席之地”,确保开设“既重要且必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纵向衔接,构建关系脉络,形成“主干核心精简、开放选修多样、架构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让专业课程开设“有标准”,对照一流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打造学科交叉课程,为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课程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