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伟受邀参加第三届“良渚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作者:党办校办   编辑:李琛   发布时间:25-10-20      点击: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围绕“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深化文明对话。我校校长孙庆伟受邀参加,并在主论坛作主旨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清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高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兼主任夏泽翰致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作主旨报告,浙江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主持。我校校长孙庆伟,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合作研究集群负责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马耳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在”主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孙庆伟以“感悟良渚:重思文明的天人之际”为题,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出发重思文明标准。他讲到,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二集《文以载道》开篇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缙云黄帝祠宇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让自己深受触动。他指出,陕西黄帝陵和浙江黄帝祠宇“北陵南祠”遥相呼应,它们和良渚遗址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精神标识与考古遗存相互印证,建立起认定文明标准的综合方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重塑关于文明的定义,建立起认定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他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归纳出通天、顺地、知人的中国古代文明观三条标准:文明的“天之道”,衡量社会生产能力;文明的“地之道”,衡量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文明的“人之道”,衡量社会精神凝聚力。他强调,文明既是存在论的,更是生成论的;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开创人类新文明形态正在呼唤新的文明标准。感悟良渚,重思文明,“见天地”而悟天人合一,“见盛衰”而探发展规律,“见生民”而促文明互鉴,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中华文明之花永续绽放。

论坛期间,孙庆伟还就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接受了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的专访。

“良渚论坛”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亲自宣布举办的重要活动。首届“良渚论坛”于2023年12月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深化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第二届“良渚论坛”于2024年11月举行。第三届“良渚论坛”于2025年10月18日至20日举行,包括开幕式及主论坛、4个分论坛和6个配套活动,向世充分界展示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在主论坛作主旨发言

接受媒体专访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