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学术丛书《关学文库》公开出版
发布时间:15-10-26      点击:

近日,由我校出版社承担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陕西省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关学文库》一套4047册全部公开出版、上市发行。

在由陕西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关学文库》编辑出版工作座谈会上,我校名誉校长、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张岂之,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关学文库》组委会、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徐晔,陕西省社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关学文库》编委会副主任赵馥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关学文库》总主编刘学智,西安市副市长、《关学文库》总主编方光华,我校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关学文库》编委会执行副主任马来等人分别就编辑出版工作做了专题发言。《陕西日报》以大型学术丛书《关学文库》学术旨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摘登。

张岂之在题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发言中说到:“《关学文库》所遴选的作品与人物,结合学术史已有研究成果,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关学编》(及《续编》)《关学宗传》等,均是关中理学的典型代表,上起北宋张载,下至晚清的刘古愚、民国时期的牛兆濂,能够反映关中理学的发展源流及其学术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历史上的《关中丛书》相比,这套文库更加丰富醇纯,是对前贤整理文献思想与实践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徐晔在发言时说:“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长期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引领和辐射作用。关学作为影响全国的学术流派,全面加强对关学的研究,对于汲取历史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赵馥洁在以《传承关学精神》为题的发言中说:“《关学文库》的出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不只是学术意义,能够推进我们发掘关学思想家们的智慧资源来治国、理政、省身。所以,《关学文库》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千秋大业,在陕西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刘学智发言的题目为《赓续历史文明》,他说:“做好《关学文库》编撰工作,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要借鉴前人研究的历史经验,坚持在学术思想史指导下的学术研究;要用里程碑的眼光来要求文库的质量,真正把文库编成一部在文献上立得住,在学术上用得上,在社会上让普通人看得见,在历史上能传下去的精品力作。”

方光华作为丛书总主编之一,发言的题目是《弘扬民族文化》,他说:“如果说中华文明到宋以后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就是理学的话,那么由张载创立的关学就是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奠基者。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关中学者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这个意识形态有怎样的广度和深度,关中学人做出了与其他地区完全不一样的回答,这体现了关学学派的特色,就是学术观点比较正,人格比较伟大,不见异思迁,有独立的见解,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

马来在题为《打造传世精品》的发言中说:“经过近8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关学文库》已正式出版。从学术评价的角度看,本文库是关学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的集大成,达到了预期的学术目的,学术质量得到了保证。我们希望这项事关陕西文化建设、文明阐发的图书出版工程的完成,能为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早在2007年校出版社即提出了出版《关学文库》丛书的选题策划方案,2010年该项目获批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出版社组织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审定人员和编校人员历时5年,精雕细刻,校雠勘误,以打造学术精品,出版传世之作为目标,以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为宗旨,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为特点,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对上起于北宋、下迄于清末民初,绵延800余年的关中理学的学术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反映综合研究成果的大型丛书。

这项重点文化工程的完成,对于完整呈现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彰显关学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