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文学院承办的“导师讲坛”第146讲在长安校区举行,文学院教授李芳民应邀作了题为“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考论”的学术报告。
李芳民从杜甫“致君尧舜”理想形成的文化语境、杜甫的谏诤精神及其文化根源、杜甫对于政治理想的持守和杜甫政治理想之悲剧及其典型意义等四个部分谈及了杜甫与“致君尧舜”之间的联系。他指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对于人生的目标,这两句的来由出自儒家,经过形塑,这个理想逐渐形成,尧舜逐渐成为君王仿效的楷模,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则需要臣子的有力辅弼,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致君尧舜”也成为大家的奋斗目标,也逐渐变化为君王对于臣下的政治期许,至开元时,逐渐演化而变为官僚文人一种自觉的政治意识,身处于此时的杜甫也深受其影响。他强调,安史之乱后,杜甫得以常参官身份得以接近天颜,关于他“致君尧舜”理想的实践,便由此开始,做辅弼之臣,而论其辅弼之道,则是他对于谏诤精神的追求和持守。他表示,杜甫持守的原因,一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是缘于其所受历史上直臣典范的影响。
在问答环节,李芳民就杜甫被放逐前后对于“致君尧舜”理想是否有变化等问题与在座的同学进行了探讨交流。学生代表为李芳民赠送“导师讲坛”纪念奖牌。
李芳民教授作报告
赠送“导师讲坛”纪念奖牌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