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张彦刚)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即将举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3宿舍15人齐保研,成为西北大学校园里的一段佳话。
这一学霸宿舍群成员是:12-426宿舍的董跃、杜楠、李浩文、李佳明、臧梦雨;12-505宿舍的姚璐航、刘恒、张效瑞、徐淼洋、钟喆昊;11-105宿舍的席锦钰、张悦新、俞洁、蒲瑞、赵雨馨。其中,李佳明保研至北京大学,刘恒保研至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席锦钰、蒲瑞、臧梦雨、姚璐航、徐淼洋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董跃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张悦新、俞洁、赵雨馨、杜楠、李浩文、张效瑞、钟喆昊保研至西北大学。

这些优秀学子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结缘,偶然中有必然。高考后,臧梦雨在校园开放日上被地质学系深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底蕴吸引,将其作为目标;刘恒从小就对地理和自然科学感兴趣,在填志愿时选择了地质学系。谈及四年前的选择,他们表示,“起初,我们都没有很深入地去考虑过地质学具体是什么,到底学什么,但这四年的探索让我们深深爱上了这门学科。”
学习地质,每年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暑期野外考察是地质学系的特色教学项目,老师会带着同学们去进行地质考察,感受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我对地质学的大部分兴趣都是野外实践带来的,通过实地考察,我能够更加亲近书本中的知识,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认同感。”张悦新说。
除了野外考察,地质学系还为本科生提供经费保障,鼓励他们出国交流。3个宿舍的15位同学都曾获得名额,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参与暑期夏令营。“在国外,我们听了地质学领域许多资深教授的授课,了解了专业前沿研究的有关情况,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认知与体验。”回忆交流经历,臧梦雨说。
李佳明感慨道,“地质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多听、多看、多交流、多动手,我觉得这是每个西大地质人都应该培养的能力。”依托学校的实践平台,他们通过一次次实践,加深了对学科的专业理解,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也更坚定了追寻未来的脚步。
学霸宿舍在学习上都有独到的方法与习惯,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他们最常出入的地方。课上,他们都会认真听讲,课下同宿舍的同学也会经常在一起总结与交流。席锦钰喜欢在课后整理完备的课堂笔记,四年来她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沓的笔记。“我认为做笔记能够让我对知识与考点得到很全面细致的认识,在期末复习时也能够精确地把握考点。”她在分享学习经验时说。
他们的成功还得益于地质学系设立的导师培养制度。在大二时就通过自主选择导师及课题确定了科研方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可以使学生们依托导师的课题训练自身科研能力,加深实践能力。
钟喆昊加入黄康俊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负责《铁镁同位素对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成因的指示》创新基金项目。刘恒通过导师课题组,参与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晚更新世以来西太平洋ITCZ南部边缘处的降雨变化及古气候学意义》,该项目在随后的遴选中被推荐为国创项目。除此之外,他目前已参与发表1篇SCI论文及1篇核心论文。
竞赛也是学霸宿舍们的日常。李佳明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石油工程知识竞赛优胜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第五届全国油气地质技能大赛三等奖等竞赛奖项,“我认为竞赛可以拓展和拔高专业知识,让我更加着迷于地质学的魅力。”他在科研及竞赛上的出色表现,让他最终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保研资格。
这些学霸绝对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学生,都有自己广泛的兴趣。12-426宿舍的臧梦雨在体育运动上爱好极广,中长跑、羽毛球、乒乓球等,个个都拿得出手。“体育运动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锻炼好身体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在他的带动下,12-426宿舍经常在一起打球,放松身心之余也增进了宿舍之间的情谊。
11-105宿舍的姑娘们喜欢中华传统服饰。周末,她们常常身着汉服,去汉唐圣地的各色经典建筑拍照打卡。12-505宿舍的小伙子们会在周末相约爬山,释放一周的压力,感受过程中的美景,记录彼此的欢声笑语。
原文链接:https://qinwen.sanqin.com/app/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9319232?sit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