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20院士新年论坛”举办 多位院士提出真知灼见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19-12-24      点击:

合影.jpg

        院士们如何看教育?

        2019年12月22日下午,在西北大学“2020院士新年论坛”上,多位院士在主题演讲中就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IMG_9376.jpg

        论坛主题为“服务人才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 建设科教强国”。张国伟院士、都有为院士、张生勇院士、舒德干院士、段宝岩院士、崔鹏院士、侯增谦院士、张宏福院士、彭建兵院士、张涌院士、赵国春院士、俞书宏院士、肖文交院士等13位两院院士出席论坛。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小龙、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等全体在校校领导,师生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正斌主持。

        “考核应有利于创新,绝不能成为老师头上的紧箍咒”

都有为院士.jpg

        都有为院士在演讲中说,创新是科学的灵魂,需要自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兴趣、爱好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个人的创新性是主要因素。牛顿的力学和经典物理学,源于对天体运行的好奇心;达尔文的演化论源于对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探究;量子理论产生于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原子光谱,光电效应等科学问题的解释。

        “我在科学网上看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周程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2000年以来日本每年一个诺贝尔奖,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吗?在中国‘帽子’满天飞,到底帽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周程提出三点:一是全面改良科技创新的土壤比定向培养苗子成效更大。他从日本的诺贝尔获奖得出获奖前有些人很不被看好,甚至没有获得博士生‘帽子’。人才的培养多元化,关键是要有培养人才的土壤,而不以帽子决定。二是前辈学者的正面示范有时胜过‘帽子’、‘票子’和‘位子’的奖励。根据他的统计,获奖工作平均41岁,国内年轻人的精力都花在短平快,能够戴上‘帽子’,我认为这反而影响真正的原创性的科技产生。三是没有稳定充裕的研发经费支撑,很难有真正且持久的‘无人区’自由探索。很多诺贝尔奖都是‘无人区’,这样的探索往往得不到一定的资助,经费资助是获得源创新很重要的因素。假如在‘票子’、‘帽子’、‘位子’弱化的情况下,内在动力对驱动科学家不断进取的主要因素是科研兴趣和使命意识。”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如何考核人才?考核是促进人才培养,考核应当有利于创新,使教师有一个自由思考,宽松的空间与时间,而不能成为老师头上的紧箍咒。以论文的篇数、影响因子作为主要指标来衡量教师的研究工作不是科学的,甚至会扼杀创新,滋长浮躁甚至造假。原创性强的往往难以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诺贝尔奖不讲刊物级别。比如说,高温超导氧化物得了诺贝尔奖,文章发表在德国物理刊物;屠呦呦被人认为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才有利于人才培养。”

        他提出,科学的考核制度应该有利于科技创新。“建议不采用量化指标,数文章篇数并不科学。建议广泛争取老师的意见,提出合理而科学的考核方式。我觉得要大学共同思考,在学校的领导下考虑最科学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年终进行学术交流,教师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重点是分享你的工作创新在什么地方,已经取得什么成果,将来准备怎么做,要把思路讲清楚,学术委员会对他的工作提出意见或者进行肯定等。最后,目前的工资是绩效+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很有限,绩效工资高得多。假如一个教授对某个科学问题很感兴趣又得不到资助,他没有绩效工资,因此不可能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上。我觉得工资要有适当合理的比例,让他有尊严、舒心的生活。”

张生勇院士.jpg

        “医生的水平应在患者的评价里,而不是SCI论文里”

        张生勇院士所做的主题演讲题目是《我和我的大学》。演讲一开始,他以“感恩母校 感恩师长”开头,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感谢母校和师长,给他平常心,让他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物;给他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物;给他智慧,去辨别哪些事物能够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他说,大学何谓?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者,有大楼大师,大楼易建,大师难求”。判断一所大学的好与坏,主要看他有没有好教授,当然硬件条件也很重要,但关键是人。因此,一所好大学应当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老师。他们应当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年华奉献给他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因此,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什么是SCI和IF?神话了的SCI和IF是我的心病,是我的困惑和无奈。信息公司汤森路透在发明之初,影响因子主要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本期刊。一般而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然而,它已经演变成为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人和华人更是将SCI的自我炒作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前年,Bertuzzi组织上百家研究机构和1.1万余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该声明对影响因子的滥用进行了谴责,并呼吁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的更好方法。”

        他指出,医生的水平应在患者的评价里,而不是SCI论文里;农业在于产量和品质,有没有文章是次要的。然而不改革评价办法,农业的希望就体现在文章里,而不是田野里。

        “影响因子高说明那个研究方向热闹,而不一定水平或价值高。从科学研究的阶段来看,发现问题发论文易、引用多,而解决问题发论文难、引用少。其实,解决问题可能比发现问题更重要。中国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科学家,需要坚持不懈的科学家。”

最后他总结了三点:教师强,则大学强;用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是一种扭曲,用影响因子绑架科学评价,这极其荒谬;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前沿,是值得每个科技工作者为之献身和奋斗一生的事业,纯科学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应用科学帮助我们改造世界。

7zy0e8q0.jpg

        “人和人聪明程度不一样,在睿智和踏实之间要找到着眼点”

        段宝岩院士在演讲中谈到了怎么进行人才培养。他首先说到的是心态定位,“理想和现实有距离,在这两个中怎么找到切入点?在吃苦和享乐之间要把握平衡。人和人聪明程度不一样,但更主要的是要踏实,在睿智和踏实之间要找到着眼点。在成败得失间选择归零点,要分析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在科研工作上要大胆质疑,科学的实质是批判,交流的实质是质疑。不要信任,要怀疑,没有怀疑哪来前进?要认真观察,反复试验,好多成果都是反复试验得出的,比如青霉素、X射线等。要体验直觉,激发灵感,直觉与灵感是加速、飞跃式的思维过程。要训练新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科学的方法论,一般思维方式怎么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要增加人文艺术综合知识的应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修养,逻辑使人善变。

        基本要求首先是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学。基本的能力我觉得是四个: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工程上不可能单打独斗,一定要和人合作。个人的修养是修养、素养、教养、涵养。修养是修身养性、自我修炼;素养是平素养成好习惯;教养是通过教化去养成品德文化。通过这些可以使得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品格品行得到提高、升华。”

        作为院士主题演讲最后的压轴内容,80岁的张国伟院士从从“自然、人、社会”客观存在属性与现实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应该认知自然,尊重、理解、适应、维护、利用自然,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的理念。他期望全人类能够共同应对全球变化,拿出科学系统的方案,构建自然和人类社会共生的和谐世界;期望中国担当起大国强国之任,共建和平、公正、美好的新世界;期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共创人类社会共生俱荣的发展新规则,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西北大学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和发挥两院院士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已连续3年举办院士新年论坛。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原文链接: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46618.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