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吧,“冲鸭”! ——西北大学化工车代表队的夺冠之路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19-05-27      点击:

511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上,西北大学化工车代表队获得本次大赛中国区冠军。今年下半年,这支代表队将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参加全球大赛。

Chem-E-CarChemical Engineering Car)竞赛是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办的大学生化学工程技能及跨学科应用国际竞赛。竞赛要求参赛队在不使用任何电池制成品的前提下,以化学反应驱动自制小车前行,并通过对化学反应的精确计算,精准控制行驶距离。按照比赛规则,此次决赛的化工车需负载490毫升水,行驶19.6米的距离。小车停在最靠近终线者获得胜利。

西北大学化工车代表队,有一个可爱又响亮的名字——“冲鸭”。说起比赛的场景,大家仍然忍不住地紧张。“当参赛的小车停在起始线没有跑起来时,大家的喉咙发干,脑子一片空白。配置溶液的时候,我们几个紧张得手发抖,不停地出汗,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队员黄巧回忆道。

“冲鸭”小车终于上场了。队员们趴在地上调整小车前进的方向。负责开车的队长范志博努力控制着不停颤抖的双手,他的安全眼镜也数次因为头上有汗而滑落下来。将要到达终点的前一秒,范志博忍不住喊了一句:“停!”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小车真的停下了。队员、对手、裁判、观众,在这一秒都愣住了——所有人都以为小车无法匀速行驶,还会再往前走。一秒、两秒……它没有再动。最终,西北大学的化工小车以2毫米的微小误差夺得了冠军,创造了大赛的新纪录。

这项比赛在中国共举办了三届,在此前的两届中,西北大学代表队先后获得全国冠军、亚军各一次。在第一届比赛中,队长王徐鹏与团队成员从零开始,凭借出色的设计,使小车停在了距离终点线5厘米的地方,赢得了全国冠军和赴美参赛的资格。然而,他们的化学反应设计并没能通过美国当地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考验,以失败告终。在第二届比赛中,队长刘严与团队克服了电极板腐蚀、漏液、空气电极脱离等问题,并选择碘钟反应作为控制方案。然而在决赛中,团队惜败清华大学代表队获得亚军。

新一届的队长范志博与队员们一起,在总结前两届参赛团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反应机理、控制方案、容器设计到小车结构等,都进行了改良和设计。最初设计的时候,团队一直没有找到适宜的控制方案,临近比赛的1个月,又发现了电池内阻大,导致输出电压很小,还会出现漏液、电极板腐蚀的情况。重重困难让队员们抓耳挠腮。团队成员介绍,大家因为对实验方案有不同意见而吵过架,为电池的改良而困惑过,也因为各种压力偷偷流过泪。比赛前夕,团队十多个人聚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做实验,通过一次次失败和改进,最终把电池调整在稳定的状态。“我们在凌晨3点的黑夜煎熬过,也听过凌晨5点的鸟鸣,齐心协力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团队队员表示。

今年10月,“冲鸭”将代表中国赴美国波士顿参加大学生化工车大赛全球总决赛。他们已经进入了紧张备战中。图纸、试剂、容器、装置是他们的日常工具,设计电池方案、组建装置小车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常谈内容。“‘冲鸭’团队会吸取经验教训,在原有小车的基础上,打造富有中国文化和西大特色的全新化学小车,为学校争光。”队员李锋说。

指导老师陈立宇说:“参与大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能跑会动的化学小车,让我们的学科竞赛由理论建模转向实践操作,由虚拟创意转向实体创造,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同时,我们能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同台竞技,能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全球大赛,也极大地开阔了视野,磨炼了大家的科研意志。”


  相关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90527/html/page_04_content_00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