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 奋进 创新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30年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发布时间:19-06-03      点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空前高涨,在这片东方文明古国的故土上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发现大量地下文物,但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出土文物数量众多与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依旧尖锐。为了解决国家急需、满足社会和行业的文物保护人才需求,我国部分综合类高等院校开始筹办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西北大学设立了文物保护研究室,并率先开始筹备建设文物保护专业。

迎难而上  敢为人先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刘致和教授对半坡遗址的保护加固,其后他又对兵马俑遗址做了许多保护工作。1985年,为了解决国家急需、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文物保护人才的迫切需求,西北大学组织来自化学、物理、化工、地质、生物、历史六个学科的有关教师横向联合,全面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及教学工作,成立了西北大学文物保护研究室。研究室组建初期,有来自全校的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人员22人,研究方向主要涉及青铜、石质、纸张、金银器、古建的保护及文物保存环境等,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当时的欧共体及日本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也就在这个时期,西北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理工科力量雄厚的优势,在文物保护方面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来自化学、生物、地质、物理等专业的双学位学生,也培养了一些文物保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办文物保护专业。在时任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先生的力主下,文物保护专业的筹备工作被放到了当时的历史系下,并采用毕业生留校、校内调动等方式,形成了由4位化学背景的教师构成的第一届文物保护教研室。这个教研室刚刚成立就开始着手文物保护系列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工作。

1989年,在文物保护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文物保护专业的第一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论证,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的诞生,1990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招收了第一届大专学生。在招收了两届大学专科生之后,经教育部批准,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为特设专业,并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之后,除1997年外西大文保专业一直保持着连续招生,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坚人才。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化学、考古学、历史学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文、理、工交叉渗透,强调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探索  创新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行业单位的广泛支持下,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师资专业背景不断优化、学缘结构更加多样、招生规模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面对最新的文物保护行业发展趋势,西大文保人求实创新、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探索出一条紧贴国际文物保护发展前沿、适应国家及社会最新需求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设立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探索多种人才成长之路。2018年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共同成立了“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这是西大文保人才培养的全新平台。在该平台的基础上,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将结合共建单位的专业技术资源,创新研究型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文物保护专业教育的改革之路。其中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参照医学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文物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故宫“文物医院”的资源优势,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文物医生。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专业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西大文保正在联合意大利萨兰托大学等文物保护的知名高校,计划开展文物保护本科阶段的中外联合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一流的、国际化的师资团队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操技能娴熟,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文物保护修复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文保专业中外联合办学学制四年,全日制授课,培养采用“3+1”模式,即三年国内培养加一年国外培养,由联合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究制订教学大纲、教材标准、课程设计、考核内容、考核办法等。

抓住完全学分制改革契机,完善课程设置。2018年开始,西北大学走上了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之路,学校将逐步放宽学年限制到三至六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获得相应学分,满足毕业学分要求后即可申请毕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弹性。学生毕业的修学路径将会变得更加多样,同一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选修的专业课程有很大不同,其知识结构也将更加多元。文物保护专业抓住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契机,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将原本受制于固定学制而无法安排进教学计划中的必要课程,如艺术类课程、修复实践类课程等,以选修课的形式加入培养方案,并引导学生进行选修。从而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培养出更加全面的文物保护专业优秀人才。

借助行业力量,出版系列教材。教材的落后与短缺已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专业教育的重要瓶颈。但当前仅凭某一所高校文物保护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系统性的教材建设难度较大。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为了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以西北大学为依托单位成立了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专委会的下一步工作将以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和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两大平台为支撑,基于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课程体系进行系列教材设计。并依据编写需要,邀请行业内在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与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物保护专业精品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以促进我国文物保护专业教育的发展。

打造品牌  成果丰硕

2019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来西北大学作为一个省属院校,地处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在办学经费、平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条件下,西大文保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西大文保专业紧盯行业需求,先后开设了“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保存环境概论”“文物分析技术”等系列保护专业课程,出版了《文物与化学》《文物保护材料学》《防腐防霉杀菌概论》《文物保存环境概论》《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概论》《土遗址保护初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保存环境基础》等教材。西大文保专业现为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培育专业,具有文物保护学硕士及博士点,拥有“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

目前,西北大学已经形成鲜明的文物保护、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辅相成的“三位一体”的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即以文物保护技术为文化遗产价值的保存体系、以考古学研究为认知体系、以文化遗产管理为实现体系,三者相互融合的完整学科体系。

加强合作  面向未来

我国是文物大国,地上地下都保存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2017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次普查的数据表明,有38.93%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进行保护修复,其中113.5万余件文物腐蚀损毁严重,急需进行保护修复,如此数量众多的破损文物需要大量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培养优秀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是西大文物保护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文物保护专业教育经历了30年的发展,但文物保护仍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文物保护教育中出现的不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基于行业平台团结兄弟院校及行业单位,进行文物保护专业教育改革,努力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_-J8eNCPEd8DhSo3EyuSg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