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陕西暖起来】陕西省积极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 让高层次人才助力“三个经济”建设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台    发布时间:19-02-25      点击: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高奇发)围绕大力发展“三个经济”,陕西省实施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让高层次人才成为陕西“三个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春节刚过,陕西粮农集团就展开了绞股蓝项目合作事宜洽谈,年近70岁的王少可是一名美籍华人,长期在美国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通过对陕西平利的绞股蓝跟踪研究,他发现绞股蓝对防治“三高”等血脂代谢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王少可教授:“特别是血脂的代谢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得知王少可教授的研究项目后,省市县都以重点高端人才对他的项目给予了支持。陕西粮农集团与王教授经过几次接触后,双方打算在进一步验证的基础上,将绞股蓝配方应用到面条、酱料包等食品中进行产业化生产。

陕西粮农集团副总经理刘利民:“将来我们和王教授就前沿技术进行一个深度的合作。我们也有责任把陕西的优势的农特产品产业化,带动当地的订单农业,带动当地致富。”

同样,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籍教授罗宾·吉尔班克,最近也是收获满满,由他参与翻译出版的吴克敬的《血太阳》和红柯的《狼嗥》马上将呈现在海外读者面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外籍副教授罗宾·吉尔班克:“这两本书都是陕西本土作家讲述陕西故事、描述陕西历史的的经典之作。”

罗宾·吉尔班克博士是英国约克郡人,英国博士毕业后来西北大学任教。在完成教学工作外,他和胡宗锋教授带领的翻译团队共同翻译了陕西作家和诗人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等200多部(篇)。前不久,他刚刚被国家外专局评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没有一个真正的有功底的外国专家加入团队的话,好多事情是办不成的,出去以后你的文字外国是不认可的,罗宾他又是一个很注重人文素养的一个人。”

2018年,罗宾成为西北大学历史上首位特评为副教授的外国人,他也成为我省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首位外籍专家。

罗宾·吉尔班克:“西北大学给了我独特的社会活动的资源,学校有非常多的跟文化相关的项目,尤其跟‘一带一路’相关的活动非常多,我就可以参与进来。我会出版翻译更多的书,让世界更多说英语的读者们了解中国,了解陕西。”

让优秀人才顺畅有序流动起来,发挥人流、物流、信息流作用。2019年,我省将进一步做好省级人才政策和项目的优化整合,通过建立“人才池”“专利池”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在陕转化,并为高层次人才在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0余项服务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为推动先进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供人才保障,服务陕西“三个经济”建设。

链接:

http://toutiao.cnwest.com/sxtt/share/news/2019/02/23/content_784148.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