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珍:经纬交织的艺术之花—丝织品”展览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启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18-12-18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自20世纪以来,随着出土的大量古代纺织品重见天日,纺织品考古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218日,由西北大学博物馆和曲江丝路遗珍博物馆共同策划已久的临展项目“丝路遗珍:经纬交织的艺术之花—丝织品”展览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启动。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博物馆,一流的大学博物馆反过来促进一流大学建设。”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纵横经纬之间,丝绸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同时也完美的阐释了中国人坚韧包容的性格。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为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汉朝的强盛,唐朝的繁荣。这条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四大发明等输送到欧亚非各国,核桃、胡椒、石榴等传入中原,提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王正斌介绍,初建于1902年的西北大学已经走过了116年的漫漫长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积极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自然是西北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担当。此次西北大学博物馆与曲江丝路遗珍博物馆联合展出的丝绸织物,都是曲江丝路遗珍博物馆馆长李斌利先生的个人收藏,时代从汉魏到唐宋,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弥足珍贵。王正斌代表西北大学师生,感谢李斌利先生和曲江丝路遗珍博物馆让这些惊艳眼球的丝织展品在西北大学校园里绽放异彩,感谢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积极支持。西北大学将进一步加快太白校区文化名片建设的步伐,努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令全体师生、广大市民、远方游客更为满意的成绩。

“‘蚕丝’从远古先民发现并运用它开始,就震撼了世界,也开启了中国的织造与丝绸文化之旅。纤细的蚕丝,交织出轻盈绚丽的丝绸,成就了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旷世传奇。了解丝路,了解丝绸,欣赏绽放在丝绸之上的艺术之花,体验千百年来丝路先民的文明与智慧,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一颗初心。”西北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刘丰告诉记者,纺织品本身就是一个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美丽图案的形成并不像书画中的那样自由洒脱,它们就像一支美妙的曲子,奏乐的是纺织机,谱曲的是交织的经纬。为了让西北大学博物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作用,此次西北大学博物馆与曲江丝路遗珍博物馆联合展出的丝绸织物,时代从汉魏到唐宋。这些饱经沧桑的珍贵历史遗存,斑驳的片段,用色彩和图形,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的灵性。刘丰表示,非常感谢给予此次展览大力支持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将积极响应西安市政府“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号召,创造条件,全力支持各个博物馆多办经典展览,创出行业品牌,把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建设的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

新疆地区古代纺织品的发现推动了国内学术界对古代纺织品的研究。据相关专家介绍,和已经出土的瓷器、青铜器等文物相比,纺织品本身的材料是一种有机物,要在历史遗迹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非常难得。新疆尼雅和吐鲁番出土的汉唐织物,还有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的丝织物,这些纺织品虽然色彩不鲜艳,但是还是能看出当初的辉煌。由于新疆地区气候干燥,无形中造就了一个较适宜的纺织品保护环境,因此新疆地区的纺织品基本上图案完整,而且纺织品图案同时呈现出东方和西方的色彩。夏鼐先生在《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中对汉唐丝织品做了全面的研究。当前,由于纺织品保护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范围也缺乏集中的点至面的扩张,古代纺织品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刚刚起步,中国古代纺织品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18_4795454_2.shtml

文旅陕西:http://www.wenlvsn.com/m/article.asp?id=1695&class1=4

十四朝:https://mp.weixin.qq.com/s/xBGyjdCJa9tLwT0jNYab1g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