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建设的行与思
来源:科学报    发布时间:18-09-05      点击: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双一流”高校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校要“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近年来,学科交叉早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发布,再次强调了交叉学科发展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乃至高校整体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高校学科发展长期“各自为政”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并非易事。

为此,本报特邀请多位目前在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组织管理一线,正在从事交叉学科实践的学者,请他们分享实践经验,畅谈感想体会,希望他们的所思所想,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教学·经验篇

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是“牛鼻子”问题

汪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业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学科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我看来,国内高校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成效明显,但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争创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学科发展机制、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亟待改革和完善。

首先,学科交叉融合存在运行机制的制约。我国高校的学科管理机制过于强化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科归属管理,以相对固化的学科、专业为基础,师资编制隶属于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院、系和研究机构,教师具有相对固定的学科范畴,专业边界清晰,教学和科研活动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开展,导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组织很难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

其次,学科交叉融合存在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资金投入为支撑,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目前,高校的资源配置方式大多是以具有独立运行属性的院、系、所为投入主体,学科壁垒难以打破,资源和创新要素分散在各个单一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难以集中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资源投入也存在不足,除经费不足外,具有交叉融合背景的学科带头人缺乏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有资源配置方式对推动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的促进作用还比较有限。

第三,学科交叉融合存在绩效评价方式的制约。开展绩效评价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必要手段。现行的绩效评价以传统的学科质量标准为体系,以本学科领域同行评议为主;评价标准更多注重项目、论文、成果、获奖等量化标准,重阶段性结果轻过程性进展,不符合学科交叉融合周期较长、阶段性成效不明显的特点,这些都制约了学科交叉融合在更深层次开展。

第四,学科交叉融合存在成果归属认定方式的制约。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对高层人才的选拔乃至对单位的考核,大多是以个人为计量单元的成果数量的简单累加,在个人、团队和学科方向上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成果归属认定体系。以“个人为主”的成果认定模式,由于个人人事关系归属不同,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在成果归属认定上往往存在矛盾,容易导致团队凝聚力不强;成果归属认定的不科学,直接影响的是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这也极大挫伤了教师参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是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共性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中央已经在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优化,比如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调整、“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等,都在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和氛围。很多高校也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比如我所在的西北大学,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无行政级别的实体性跨学科研究机构、创新学科建设资金分配模式、完善学术团队培育资助政策、优化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等措施,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抓住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这个“牛鼻子”,通过高等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深化改革和不断探索,以上问题理应有科学有效的解决方式,从而更好地调动高校、院所、团队、个人参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就不再是一件不想做、很难做的事情。

(作者系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8778.s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