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中国社科报    发布时间:18-07-20      点击:

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征集、甄别、保护、研究、阐释与传播的专业机构,如今不再千馆一面,而是用风格各异的特色展览吸引师生和社会公众走进来。如何挖掘馆藏资源文化内涵,如何向观众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些都成为众多高校博物馆探索的方向。

学术研究的宝库

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其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是大学深厚学术素养和文化积淀的重要高地。

西北大学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标本5000余件,以多角度、多方式、多侧面向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展示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将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进行有机结合。“高校博物馆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其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因保护的完善性和相对的完整性一直是学术研究的宝库。如何利用高校博物馆学术遗产资源,提升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近年来作了一些尝试。”西北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刘丰介绍,目前,博物馆下设校史、地球、生物、历史4个分馆。地球馆主要陈列秦岭造山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3个专题展出。其中,秦岭造山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陈列旨在帮助人们认识、保护和利用秦岭,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陈列则诉说着5.3亿年前的故事,演绎出生物进化的逻辑;古脊椎动物化石陈列展示了各地质阶段古脊椎动物化石样本,这些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生物的演化、分类以及古气候的分析、古地理的恢复与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历史馆的展品主要以本校考古专业历年发掘的西北地区出土文物为主,吸收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展现陕西及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文明起源、周秦汉唐盛世文明风貌、中外各族文明交往及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成果。“西北大学历史馆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文物室,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时间较早、藏品较为丰富的历史类博物馆之一。”西北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贾麦明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如是说。

公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我国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馆内展品、藏品近万件,内设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校史展览馆等5个展区;展品中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十三经注疏》335卷、清同治六年酉阳州属礼房刻本的《四书正本》19卷等是存世不多的善本,弥足珍贵。

 “观展本身就是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但这种互动不能只停留在展览语言的升级上,高校博物馆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到不一样的高校文化氛围。”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弛表示,高校博物馆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公众教育,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品位,参与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

 “在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中,教育功能被置顶。曾经,我国博物馆对研究的重视远超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博物馆开始有意识地向教育功能倾斜,细分群体,形成教育体系。顺序的调整折射出对博物馆认知的提升。这也一直是高校博物馆的基本工作。”刘丰告诉记者,如今,开讲座几乎已经是高校博物馆的标配。讲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大课堂,而公众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众多高校博物馆在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开起了“分号”。在App上同步观看最新展品、在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历史故事,轻点鼠标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有了新故事。

兼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使命

“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并尊重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文化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北京大学教授杭侃告诉记者,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积极致力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为学习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生提供标本观摩和教学实习条件,积极协助中国考古学研究,展示中国考古学工作成果,宣传普及考古学知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

杭侃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博物馆独特的使命。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有共性,要面向社会,但面向群体不同。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学生自己制作展览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老师科研成果展的载体。“世界上著名的高校都有自己很好的博物馆,有些国家还把高校博物馆纳入高校考核标准。但不论是国家文物局还是教育部系统,都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缺少专项资金、没有或缺少独立编制的问题,这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来说形成了很大的阻碍。”杭侃提出,国内高校向世界一流高校迈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福州表示,文化遗产既包含思想、文化、哲学等精神领域的内容,也包括承载文化信息的典籍、建筑、器物等物质形态的载体,其物质与非物质属性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古建、遗址、文物等物质遗产,从甲骨、金石、简牍、书籍到现代出版等记录文字的物质载体的革新,从诗经、楚辞、文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到近代文学的革命,无不彰显传统文化与物质遗产创新发展的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中,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辉煌篇章。

undefined

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1807/t20180720_4506689.shtml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