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明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他多次反复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大学最鲜明的底色。办好中国特色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把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条件和根本要求,将高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他留下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是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极大丰富和完善、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的理论。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世界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理论品质、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开展了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主动承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
大学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灯塔,是先进思想的策源地和推动者。我们的高校具有传播先进思想的优良传统,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主动承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
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才能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问题。要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党委中心组、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四级理论学习体系;要丰富学习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要搭建学习平台,发挥报告会、论坛、读书会、研习社等的作用;要拓展学习形式,把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参观考察、实践锻炼等有效形式结合起来,开展启发式、融入式、探究式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不断加强研究阐释和理论创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高校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搭建平台、组建团队、设立课题、联合攻关,开展理论研究和阐释。要注重把握历史的维度、科学的方法和实践的要求,把理论渊源和流变搞清楚,把理论精髓和要义弄明白,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开展集中研究,多出有分量、接地气、时代化的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高校要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采取编写简明读本、专题讲座、户外大讲堂、大学生宣讲团等途径,用群众乐于掌握和接受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给人民群众作出解释、给予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凸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把马克思主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马克思主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与内在灵魂的规定。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定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学生成长。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支持者和拥护者。要切实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线下联动,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追求,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我们要坚持的信仰,也是指导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增加动力、释放潜力,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建校、开放办校、依法治校的发展理念,强化使命担当,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创建世界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