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心得——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来源考察
付粉鸽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中,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人民”是习近平主席最关心的,“民生”是党和国家最牵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主题教育中的不断学习促使我对习近平的人民观进行思考,尤其是其人民观的思想来源问题激发了我的兴趣,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等一系列的相关学习,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渥,但他们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一种心忧天下,造福苍生的情怀。在17岁中学毕业时,马克思曾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职业,在马克思看来不在于一份求生的饭碗,也不是带来虚名浮利的荣光,若以这些为择业的准则,这样的职业只能带给人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因为这样的职业仅仅以一己为出发点,仅仅追求个人私利的满足。真正的职业应有高远的目标,应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样的职业可能会很辛苦,会遇到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只要心中有人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信念,就会有强大的内心,会有无穷的动力,终会创造光辉的伟业。面对如此的伟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是这种心中有人类,职业为他人的高尚情怀,使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义无反顾,即使生活困顿、经济拮据,甚至被驱逐被恐吓,也不能动摇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成就了伟大光辉的人生。
为他人谋福利,为大众谋幸福,为无产阶级谋解放,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奋斗的事业,从撰写著作到创立思想,从国际工人协会到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谱写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在他们的深邃理论和大无畏精神的引领和带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们看到了出路,找到了方向,有了批判的武器。《共产党宣言》中这振奋人心的话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激励了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他们高举武器,奋勇向前,“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头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争取独立和自由,一步步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了作为人的权利。
在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人民不仅获得了自我的解放,而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成为历史的真正的主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解放为目标,以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开辟了人类历史新局面。这种伟大的思想对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说,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要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
二、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论“人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指明了方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一个独立的自信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不坚持人民为本的理念,从毛泽东的“在我党的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需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到邓小平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无不体现和灌注着深刻的人民情怀。“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制胜的法宝,人民支持是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只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的人民观对习近平的执政理念影响深远,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人民”是他最深切的牵挂,人民的福祉为其念兹在兹,“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论“人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度统一。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今天,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不竭的力量源泉,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习近平心心念念之所在,这种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重的思想体现了习近平的个人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标的精准把握和深邃领会。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人民”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对于“民”“人”等有着独特见解。早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肯定民众是治国之本,只有民众被安顿好了,才会有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且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马厩着火了,孔子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伤到人,而不是问伤了多少马。对人的重视和关注是孔子一生牵挂的。其后继者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主张,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肯定民众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且孟子以其现实主义的态度,明确提出要“制民恒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滕文公上》)为民众有生活的基本保障,孟子高呼“苛政猛于虎也”,主张要实行仁政王道。而《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既是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状态,更是以民为本的治世典范。
不仅儒家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主张关注和重视普通民众的需求,认为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而且即使是超凡脱俗的道家,也是肯定治世者要关心百姓民众的疾苦,老子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作为真正的好的管理者,“圣人”最大的特点是舍弃了一己之私心,而能想百姓所想,虑百姓所虑,以百姓的需求为己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以民为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指出中国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性的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的最真切的牵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