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执政价值观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系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观是由革命价值观发展演化而来,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规律,具有自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价值观 发展演化 基本内涵 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60年执政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当代时代发展对当代中国执政主体和执政实践的根本要求。对党的执政价值观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是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和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党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实践需要。对当代中国执政实践和执政理论进行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进行逻辑构建,对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新执政方式,规范执政实践活动,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执政价值观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系统
价值和价值观都是人文型哲学话语,是标志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目标指向性与生成创造性、现实规范性与理想超越性的哲学范畴,都是以人为本原的,以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为创生机制和实现方式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和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是由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标准组成的观念体系,包括哲学价值观、具体科学价值观、活动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四种基本类型。[1]
国家政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经济利益是最常见、最现实、最基础的价值关系,是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容易被理论研究所忽视的价值存在形态,经济利益是原生的价值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革命变革,就在于揭示了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基础地位和轴心地位,全部社会生活都奠定在这一基础之上。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追逐利益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创造活动。国家政权和国家权力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利益所决定、并为之服务、保障其实现的次生价值形态。国家政权是以经济利益这一以原生的价值形态为基础的价值形态和价值关系,国家政权作为价值实体,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和政党的执政活动实现的,执政活动是国家政权这种价值关系的实现方式。执政价值观是作为执政主体的阶级、集团和政党对执政活动的价值把握和价值理解。对于执政的阶级、集团和政党来说,能否自觉地把握和理解执政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方式和价值评价标准,形成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执政价值观,是其在政治上成熟的集中表现。
执政价值观首先是执政活动的价值观,它属于活动价值观的范畴。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以来,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形式,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是政党,一党执政或多党执政是不同国家治国理政的主要形式。在此意义上说,现代国家的执政主体是政党,执政价值观主要是执政党的价值观,而不是参政党或在野党的价值观。执政党的价值观是多方面的,执政价值观是执政党的价值观的主要方面,或者是最主要的方面。执政党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能否自觉地对政权的的性质,对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有准确的把握,对执政的目标和方式有科学的定位,进而形成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这些都属于执政价值观的内容。执政价值观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系统,是执政党进行执政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执政党来说,探讨执政理论,总结执政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建构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规范性和理想性相协调的执政价值观,对于确保执政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执政方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合法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有88年的历史,执政已经有60年的历史,领导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经历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其价值观也经历了由革命价值观到执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价值观,这主要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形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为基本道路,以建立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目标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不仅包括了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革命的对象,而且也包括了革命的主要形式、基本道路和最终目标。这一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主要著作中,体现在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表述上。在这一革命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革命价值观的主要特征,是把革命作为中心任务,把暴力革命作为主要方式,把政治标准作为判断得失成败的根本评价标准;把组织和发动群众的人民战争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模式;把夺取政权,实现全国解放,争取民族独立作为价值目标。在全国解放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发表了重要讲话,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探索。革命价值观和执政价值观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不同的实践课题的价值观,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和理论表现,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党在没有执政或局部执政的条件下,以革命为核心的价值观,后者是党在取得了全国执政地位的条件下,以建设和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前者是以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谋求民族独立的价值观,后者则是以社会建设和制度改革,谋求国富民强的价值观;前者是解放生产力的价值观,后者则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观,发展是执政价值观的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基本定位相吻合的,与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党的执政经验的不断丰富相一致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执政价值观进行了曲折而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具雏形的执政价值观。这主要表现在,确立了实现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明确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实现执政目标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实践中,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以至于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实践,使得这一执政价值观的实现出现了曲折反复的情况。改革开放伊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执政价值观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与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为基础,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执政目标的根本途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推动力量,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执政评价标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这一执政价值观的完整表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解决了执政的人民性基础和先进性方向,明确了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先进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执政价值观,[3]是对党的执政价值观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和谐统一的发展状态,是党的执政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理论升华。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发展演化的历史表明,党的执政价值观是随着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阶段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是随着党对自身的性质和执政经验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的,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理论基础的。党的执政价值观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对执政主题的把握上,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再向“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在执政理念上,经历了由“阶级性”到“人民性”,再到“人本性”的发展历程;(3)在执政方式上经历了由注重“政治性”到注重“经济性”,再到“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性”的不断深化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符合人类社会和思维认识发展的规律,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如何执政等问题认识的日臻成熟,也标志着其执政价值观的日益科学和完善。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创造性实践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对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评价标准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执政实践中的理论表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主体,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为理论基础,确保执政方向的先进性、执政方式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序性、执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执政活动的有效性的价值观;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为主体,以当代中国执政实践为基础,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观和改革创新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党的执政活动的活动价值观,且具有哲学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属性。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价值本质为制度前提、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主体,以当代中国执政活动的根本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价值观。我国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活动的价值要求,是确立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我国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核心,是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判定执政活动效果的最终标准。中国共产党是执掌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政权的价值主体,当代中国执政活动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价值主体的执政活动。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执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执政活动的根本要求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先进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价值本质为制度前提、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主体,以当代中国执政活动的根本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执政的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价值实现方式和价值评价标准的有机统一,价值目标是执政的旗帜和方向,价值理念是执政的核心和灵魂,价值实现方式是执政的规范、手段和途径,价值评价标准是评价执政效果的准则和尺度。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人民性是执政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最根本的执政理念。(2)发展是执政的永恒主题,寻求合理可行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是执政的基本立足点。这表现在执政理念上,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方式的社会发展理念;关注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凝聚发展合力的社会和谐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文化思潮的文化发展理念;(3)先进性是执政的方向性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执政的根本要求。(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执政价值的实现方式。(5)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执政的价值目标。(6)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先进性标准,廉洁高效标准,可持续发展标准和社会和谐标准,是执政的价值评价标准。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融合等特点,具有引导执政方向,规范执政行为,创新执政方式,改善执政体制,强化执政基础,凝聚执政合力,优化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地位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润琦:先进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观 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赵润琦:论“三个代表”的价值观 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闵小芳 赵润琦:论邓小平的创造价值观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赵润琦: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发展 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任树江等著:党的执政规律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蔡霞著: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杨绍华著: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赵晓呼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石作斌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探析 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1] 参见赵润琦: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发展 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28-1329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3] 参见赵润琦:先进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观,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