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炮声
作者:邢晋文   来源:宣传部    编辑:李世宽 熊晓芬   发布时间:21-03-24      点击:

平地一声炮响,打破了夜的宁静。它显得那么突兀,那么不自然,是为提醒什么吗?在它之后,再没有第二声,我于寂然中等了很久、很久……

如果这声音也有感情,它会觉得尴尬吗?如果有另一声,再一声,以及更多热热闹闹的声音去陪伴它的话,它大概能体会到何为温暖吧?可那并不是现实。就这样孤独的、冷清的、寂寞的、让人惊讶却也会很快淡忘的一声炮响——仍然坚强地于夜幕中绽放开来。

很可能的,今天是什么日子,有些人已然忘却……因而更不用对他们抱有还能记得炮声意义的无谓冀望。人都有从众心理,想必没有谁愿意成为没事找事的狂徒。把自己和别人都吓一大跳,意义何在?唯独不知道是哪位“罪魁祸首”的“无聊”举动,导致这炮声形单影只。

过年的一段时间,本该是令人高兴的日子,但不知怎的,听罢一声平常的炮响,我竟抑制不住自心底涌起的悲伤。自视并不是一个感伤的人,也许那炮声实在太过孤独吧?望望窗外落寞的街道,行人神色匆匆,奔向不知何处的远方,或许丝毫没有留意耳边的喧哗,更何谈迎合?但即使没什么陪衬,于以往五彩斑斓的烟花都销声匿迹之时,它仍然倔强地响起,劈开安静到奇怪的世界,只可惜,并没有后继的声响追随它的脚步。

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渐渐淡了?每每团聚,不像家人共度的欢乐时光,反倒成了某种无以名状的仪式。多少人带着一种使命感,如同将要完成某种限时任务般前往老人家,吃罢饭,寒暄寒暄,溜之大吉。无论大人孩子,无聊的、尴尬的、双眼双手离不开手机屏幕的……都如出一辙,用实际行动印证何为所谓无聊的最高境界。平常在由网络搭建的虚拟世界中可以戴上假面畅所欲言,揭下面具之后就哑口无言了吗?!更有甚者,把谎言当作必需,把虚伪视为日常,人情世故全凭演技,多么可悲!

现代社会,无与伦比的生活速度,早已完全打乱老一辈人原有的生活态度和节奏。记得高三那时听某位“优秀”学长向我们传授自己“宝贵”经验时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当时在(大年)三十晚上思考,如果连今天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时间是我不能用来学习的呢?于是连带初一初二以及后面的几天我基本没离开书桌前,直到开学,除过学习没做别的什么,也因此我考上了满意的大学……”呵呵,诚然,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无可厚非。但,可以只因学习就连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传统文化都视而不见吗?!对于那些以学习等看似“正当”的借口不去践行传统的,表面上向他人吐诉如诸“我以后成才会报答他们”等冠冕堂皇的说辞,我只想说,死去元知万事空。更为可怕的是网络,它硬生生的将几代人分割到不同的世界中,又会有谁来聆听前人的谆谆教诲呢?虽然这并不是阴阳两隔,却要比阴阳两隔更为无奈与痛苦,而晚辈们不自知。有时他们说句话,半天过后才能听到沉浸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孩子们仅有的“嗯”、“嗯”声,好似现实中并无他们的一席之地。老人们的声音,不也和那炮声一般于孤寂中挣扎着妄图提醒什么吗?结果内心却落得与那炮声别无二致的孤独。

小时每到除夕,总是激动地保证要通宵守岁,可一觉睡到天亮后才捶胸顿足地说长大后一定一定年年都不要再睡着。但当真地长大之后,却只能在源源不断的无聊中慢慢消磨无尽的夜罢……

顺便提一句,今天不是三十,而是初五,只有爷爷奶奶和不知道为何发呆的我坐在餐桌前默默吃着晚饭。那炮响打乱我的思绪,有且仅有那唯一的一声……

注:本文刊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58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