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的京陕两源
作者:姚远 熊晓芬   编辑:李世宽   发布时间:22-05-23      点击:

1941年9月1日,《西北学报》创刊号在陕南城固出版。其中刊载的《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一文中写道:“西北大学是大西北的司令台,它的使命很大,民国以来,西北大学之名数见,因政局未能统一,故屡兴屡废,至民国十六年以后,遂寂然无闻。今西北大学再生于抗战建国大时代中……”短短的一段话里,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首先强调和确定了西北大学在西北地区的地位与肩负的使命,其次,文中反复强调了“西北大学之名数见”“西北大学再生”,显然已注意到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西北大学。

无独有偶,在1942年6月22日出版的《中央日报》上,刊登了张辛南(毓桂)撰写的《追忆鲁迅先生在西安》。文中括注指出:“当时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共有三次,张翔初先生督陕时所办之西北大学为第一次,刘雪雅先生督陕时所办之国立西北大学为第二次,现在之西北大学为第三次)已告成立……”张辛南上世纪20年代曾任西北大学讲师,兼任陕西省长公署秘书。1924年鲁迅来西北大学讲学时,正是由张辛南至陕州接迎。在文章中,张辛南清楚明晰地指出“西北大学共有三次”,而这三次西北大学也应连为一体。

《西北学报》是当时西北地区大学共同参与的西北学会的机关刊物,《中央日报》也是当时极其重要的报纸,能够刊载这两篇文章,表明当时就已确认,西北大学虽历经坎坷,校名几度重现,但是这些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西北大学,实际上连为一体,同根同源。

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至1902年,而且应该有“陕源”和“京源”两个历史源头:“陕源”即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在西安创建的陕西大学堂;“京源”即为抗战时期迁陕后为西北大学所承袭的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后始设的速成科仕学馆和预备政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陕西巡抚李绍棻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成立陕西大学堂,并拨款建造堂所,购置设备,聘请总教习,派充总办、提调各员。次年正月,陕西巡抚升允奏准开办,三月二十五日开学。1905年陕西大学堂改为陕西高等学堂,并于1912年与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等合组为西北大学,1915年春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8月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27年1月改为西安中山学院,1928年3月改为西安中山大学,一度中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南开大学的校舍在日军的残酷轰炸中悉数尽毁,北洋工学院也被日军占驻。不甘受辱、不愿做亡国奴的师生自动离校,到处颠沛流离。一些爱国学者、教授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基本”,纷纷要求内迁。

1937年9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临时大学随后再迁云南,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

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翛被教育部指定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共同商决校务。临大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4个系。学校分别在城隍庙后街四号、小南门外东北大学即今天西北大学所在地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处授课。

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首议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迁陕“易名西北大学”或“为西北大学之基本”,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1938年3月,国民政府做出决定,将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3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按照行军编制,在徐诵明的带领下,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然后徒步南行500多里到达汉中。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5月,西北大学告别寓居了8年的城固,全部迁回西安,复校并发展至今。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前身是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后始设的速成科仕学馆和预备政科,其1905年改为(北京)法律学堂,1906年改为(北京)法政学堂,这两学堂与财政学堂(1909)于1912年5月合组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法政大学,1927年7月与京师9所国立学校合组为国立京师大学校,1928年9月改为国立北平大学,1937年9月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9年8月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时,主干即是北平大学的文、理、法商等学院。

因此,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的西北大学有“陕源”和“京源”两个历史源头:“陕源”即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在西安创建的陕西大学堂;“京源”即为抗战时期迁陕后为西北大学所承袭的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后始设的速成科仕学馆和预备政科。

2001年5月27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持,在我校召开了西北大学创建时间的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应该溯至1902年,其实就在当时,人们就已经将从“京源”形成的西北大学溯至“陕源”。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曾经推请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和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撰写校歌,初稿写成后,经联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歌词如下:

并序连黉,卌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

原从西北,化被东南。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歌词首先回顾了西北联大的由来。组成西北联大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都创立于光绪末年,到了1938年都有了40年左右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形势所迫,不得不联为一体,暂别平津,西迁来陕,又从西安转移汉中,现在既然校名西北,自然要负起领导西北文化,创建新文化的责任。《礼记·中庸》云:“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志存高远者,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所以说“天山万仞自卑隆”。

接着细数了组成联大的院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最初成立时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6个院,共23系,其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

最后,阐明了学校的使命和目标所在。黑格尔说:“只有知识是惟一的救星。……惟有知识才能使我们不至认为国运之盛衰国脉之绝续仅系于一城一堡之被外兵占领与否……”绵延四千年的华夏雄风岂能摧折于暴敌之手?西北联大师生就是要戮力同心,在大西北借助教育学术的力量,振兴民族,发扬国光。

1944年5月,黎锦熙以校歌为纲,将每句歌词作为一个小标题,撰写了一部简明的《国立西北大学校史》。在《国立西北大学史》中,黎锦熙表述陕源:“西周京都在陕,辟雍,成均即三千年前之国立大学,今西北大学正可承其绪”,以及“辛亥革命”发起之“西北大学”;表述京源“具有四十年之历史之平津国立三校院合组而成之”“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并溯源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

西北大学的“陕源”和“京源”分别发源37年之久,以1939年8月8日民国政府行政院决定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作为标志,终于合流。没有“陕源”,西北大学就不会有周秦汉唐文化的底蕴,就不会有西安的校址、根基和以广袤的大西北为依托的立足之地,当然也不会有承纳“京源”的避难港湾。然而,没有“京源”,时断时续的“陕源”就难以再生于抗战之中。

(注: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报》的781期)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