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
发布时间:15-04-25      点击:

去年年终,意外收到赵康太所著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寄自海南。翻开书,作者在扉页上写着感谢母校培养和不忘师恩的话,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使我倍感温暖。

   赵康太是中文系77级学生,一个来自黄陵的后生。这个班人才济济,能人甚多,赵康太并不显山露水。但他学得扎实,后劲十足,毕业后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蹦。出了西大门,又登黄鹤楼,在华中师大获硕士学位,再赴金陵,在南京大学得博士头衔,学位就到顶了。随后,远游天涯海角,就职海南大学,先任院长,再当书记,没几年就成为该校一把手,可谓一路顺风。2002年,西大百年大庆,也是77级毕业20周年,他们班同学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聚会。赵康太来了,见面格外热情,诚恳邀我海南一行,那时他正在书记位子上。我非好动之人,并未当真应约践行,他的情谊我心领了。

   赵康太在南大读博时攻的是戏剧专业,出版了《悲喜剧引论》、《琼剧文化论》,在海大先就任经管学院院长,后又从事党务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出版了《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近年来,又开拓新领域,再上新台阶,出版了这部长篇巨著,其潜能真是不可限量。看到学生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喜不自禁,便迫不及待地捧读起来。原来《茶杯里的风暴》所描写的正是作者那段书记生涯。而我早于他也有过同样经历。因此,我读这部小说有更高的兴致、更深的感受。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个个故事,一幕幕情景,在康太笔下活灵活现。随着他的描述,我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过往工作和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类似画面。于是,赏读小说的过程,也是我回忆和反思往事的过程。小说的背景和环境,自然是他独领风骚的海南大学,但是从中也可看到他曾就读的西北大学的影子。如小说中的江东大学办公楼就叫“红楼”。而西大人对“红楼”再熟悉不过了。

   连读两遍小说,感慨万端,一言难尽。总的印象是不同凡响。约略而言,其不凡之处,主要有三:

    一、敢啃高校领导体制这个硬骨头。1989年之后,部分院校试行的校长负责制宣告终结,全国公办高校一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5年后的2014年,中央再次重申这一领导体制,并下发文件,强调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可否认,实行这一领导体制这么多年,在认识上仍存有歧意,在实践中也常遇困惑。对此,一些作家触及高校题材时,多予以回避,不大敢碰。康太做过多年高校党委书记,站在第一线,贯彻执行这一体制,甘苦自知。他有生活,有体验,又有勇气,有能力,去碰撞和把握高校政治生活中的这根支柱。诸如“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书记和校长的关系,书记和党委一班人的关系,校长和副校长的关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对《高等教育法》的理解,还有书记、校长因人而异,工作表现千差万别,等等,康太在小说中都涉及了。一般高校题材的作品,多把笔墨用在教师生存状态(如延艺云《半边楼》)、大学生风貌(延艺云《风樯》)、师生间的风花雪月(如张者《桃李》),戴厚英的《人啊人》,倒出现了一位大学党委书记,却是作为思想僵化的典型来写的。像康太这样从正面表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统摄下的高校上层工作状态的文艺作品,恐怕绝无仅有。

   二、刻画了高校管理层的众生相。现身于小说画面中的有社会和官场各色人等,核心还是高校内部校院两级管理层,一群带“长”字的知识分子。一号主人公无疑是党委书记成钊林,他原本是历史学科的带头人,造诣深,人品好,做了院长,又被当时的校领导看中,进入校一级管理层,成为“双肩挑”干部。从书斋到红楼办公室,坐上学校第一把交椅,他的日子不再平静。“茶杯”里也起“风波”,校园里常有“风暴”。尽管他坚持党性原则,秉公办事,与人为善,有时为了顾全大局,考虑班子团结,不惜折中调和、委曲求全,却往往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腹背受敌,四面楚歌,里外不是人,最后落了个“学者型干部不会做官”的评价。校长宋雨泉基本上是一个“对立面”人物,他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怎么尊重党委领导,捅了篓子又不担责,但他对下拉拢,对上活动,常占上风,书记对他无可奈何。几个副校长性情各异,刘克复刚正不阿、快人快语,龚固谨言慎行、稳重老练,孟南理“一朝被蛇咬,三年怕绳头”,田靖宁潇洒而又神秘,从地方官调任校党委副书记的李采薇虽干练却显生硬。围绕校领导的院长们、处长们,则各有面目、各有个性、各有打算,各有心机,不一而足,在校园这个大舞台上上下下,人人有戏。虽然下笔有轻有重,康太把这些人物都写活了。华中师大老校长、著名学者章开沅读了此书,赞誉有加,称之为“新儒林外史”。

   三、结局意味深长。小说写到临了,没有沿袭“大团圆”的路数,没有当场辨是非、善恶各有报,而是糊涂官断糊涂案,让不贪腐、不偷懒、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为学校工作、忠心耿耿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事的党委书记成钊林承担学校所有问题的责任,下台走人,回归教师岗位。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引人深思。我的理解,作者这样处理有他的深意。说明高校党的工作任重道远,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和实践没有完结,还需要继续探索,路还长着呢!就小说中的江东大学而言,前任书记朱治邑和校长沈清实有矛盾,接任的书记成钊林和校长宋雨泉有矛盾,后任的书记李采薇和校长田靖宁又开始闹矛盾了,一代接一代,没完没了。赋闲后的成钊林提出一个问题:“全国大学几千所,有没有党委书记和校长不闹矛盾的?”已经退休的沈清实是这样回答的:“把事物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我们的体制是确定的,关键是执行。可是,执行得如何,这实际又是个学养与养成的问题。如果书记和校长相互有认同感,能换位思考,矛盾就会少很多。”

   这部小说缘何命名为《茶杯里的风暴》?作者篇末点题,借用省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安慰成钊林的话:我们的高校领导都是知识分子,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喜欢讲是非对错。在你们看来,你们的矛盾是天大的事情。可在省里看来,不就是一个单位的书记和校长有矛盾了嘛!一语点醒梦中人,成钊林茅塞顿开,读者也恍然大悟。但是书的封面上引用作了牛津大学校长的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话,又提醒人们茶杯里的风暴也不可小觑。彭定康说大学政治比现实社会中的更加严峻,彭定康举了基辛格的例子,基辛格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牛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是因为此前他曾在哈佛大学度过了25年。赵康太现任海南省社联主席、社科院院长,做过大学党委书记的他,对付现职工作想必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了。

 

要闻聚焦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